1865-1920年美国的知识生态与学术秩序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865-1920年美国的知识生态与学术秩序进行了分析。美国內战后重建到一战结束的半个多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变迁时代,知识组织形态和学术秩序的变革构成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是社会行业专业化带动新一轮学术专业化,其次是在学术专业化的过程中,学科逐渐成为知识的组织形式。大约在1920前后,这样一种大学占支配地位,以学科制度为核心的知识生态环境已明显形成,各学科之间及学科专业内部的等级序列的轮廓也基本就绪。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胡适“学以济时艰,要与时相应”,从农学到哲学的思想转变,他认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留学期间的种种阅历,使胡适成为一个坚定的“教育救国论”的信奉者,而这种信念的形成,是基于他的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基于他的哲学信念。在胡适看来,“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文化史上,胡适不是第一个提出中国要创办自己的大学的学者,但是,他很可能是第一个提出中国要
俄国十月革命后,分裂的西方为中国提供了两种对立的现代性资源,这就为随后“五四”运动中新思潮的政治化转向埋下了伏笔。如果说新思潮的转向预示了现代中国启蒙与革命嬗替的历史趋向,那么中国大学在“五四”前后出现的平民教育活动中,展示出了改良与革命两种路径的分野,则是这一历史趋向的具体表征。
近代以来深刻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华民族深思变革之路,开始了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仁人志士纷纷提出改革之方,其中不少知识分子提出教育救国之路,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潮。这一思潮的提出是民族危机下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抉择,这一方面反映了时人对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肯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学业考试作为高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一环,不仅具有以考促学、监督教学质量的教育功能,同时兼具选拔人才、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本文就民国时期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建立、实施及特点进行初步梳理总结,希望对当今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有所借鉴与启示。
近代以来师范教育学费制度经历了痛苦的孕育、艰难的探索,曲折的发展过程,研究其嬗变的动力机制可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师范教育学费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近代我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嬗演过程中,国家的前途和民主的命运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因,舆论的引导和社会各界对师范教育的认可和关注則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合理的财政预算与适度的教育经费投入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学费制度本身也要求其不断的革故鼎新,博釆中
“大职业教育主义”作为职教社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国家秩序”变化与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应对思路,表明该社办理职业教育视野的拓展与行动的转向,折射着对“职教救国”认知的深化。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专家会议”,实乃落实“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重大举措,见证着该社对“职教救国”认知的深化进程。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其传播“福音”的本质与实施女子教育之间充满了内在矛盾。作为异质文化出现的近代教会女学,经历了早期的被排斥、19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逐步被接纳、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后融合到中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几个阶段,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教育学科的转型时期,面对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和危机,中国教育史研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拓展研究领域,扩宽研究思路,更新研究方法,关注教育实践,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一是“学科意识”日益增强,教育史学及教育学术史研究倍受关注;二是传统研究领域耕耘不辍,学科体系日趋完善;三是珍视中国教育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关注现实教育问题,中
本文对农村教育口述史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教育史学界的老、中、青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中外教育史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得以深入拓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史研究如何贴近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教育史研究面临重大课题。过去的研究往往聚焦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注重历史叙事中的重大事件,在关注区域研究中的城镇教育……,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
本文对美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分析。教育史是一个熟知和重要的领域。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像一些其他历史研究领域一样,教育史研究经历了解释性的辩论和围绕一些重大议题所形成的思想流派。在1960-1970年代,美国教育史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当时,一些学者向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校在社会中作用的观点发起了挑战。当传统的史学家把学校看作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历代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