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Mg)共掺杂TiO2巨介电陶瓷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中国物理学会2016年秋季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介电材料在微电子器件及高密度存储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使其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Hu等人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工艺制备的(Nb0.5In0.5)xTi1-xO3陶瓷获得了目前文献报道中最为优异的介电性能:巨介电常数(ε>104,1000 Hz)和低介电损耗(tanδ=0.05,1000 Hz).但是由于In元素价格比较昂贵,导致陶瓷制备成本较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其他文献
四元化合物半导体Cu2ZnⅣS4(Ⅳ=Si,Ge,Sn)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材料而被广泛研究.能隙宽度约1.3-3.0eV 范围1,其中Cu2ZnSnS4(CZTS)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了8.4%2,极大地鼓舞了该领域的研究.由于,两种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和电子亲和能的不同,电池异质界面处会产生能带不连续,从而影响载流子的输运过程.
微区光电流面扫描方法是一种非接触、原位、无损伤的测试方法。本文基于该测试方法对砷掺杂的长波 HgCdTe 红外探测阵列进行了低温和常温的光电功能表征,图 1(a)和图(b)分别为 89K 低温下 和290K 下测得的光电流信号数据,图 2 为 89K 和 290K 下器件的 I-V 特性曲线。
氧化锌(ZnO)因其高的室温激子激活能成为了紫外光电器件中极具潜力的半导体材料.ZnO 基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通常,沿c 方向生长的ZnO 基LED 器件存在自发极化和压电极化导致量子效率降低的问题,使LED 沿非极性方向外延生长则可以消除此问题.利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和脉冲激光沉积技术,我们首次在r 面蓝宝石衬底上制备出的非极性a 面n-ZnO/p-AlGaN 异质
采用水热腐蚀法制备的硅纳米孔柱阵列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硅微米/纳米复合结构体系,具有广谱光吸收、比表面积大、发光强度强的特点。通过改变腐蚀液中HF 和Fe(NO3)3 的浓度,可以实现对硅柱面密度及形貌的调控。为实现对硅纳米孔柱阵列表面形貌的有效调控,本文通过对原始单晶硅片进行离子注入并进行退火处理,研究了离子注入条件对水热腐蚀硅微纳米结构的影响。
In our experiment,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emission of direct-gap band in germanium with Ge-GeSn layers on one-dimensional(1D)structure.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and calcula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u
在有效质量近似下,运用变分法研究了外电场和压力作用下半导体球形量子点GaN/AlxGa1-xN 的子带线性和非线性光吸收系数及其压力效应,且获得了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波函数和能级。数值计算了一阶线性、三阶非线性和总的吸收系数随外加电场、组分、量子点尺寸以及光强的变化关系。
One-dimensional InAs nanowires(NWs)have been widely researched in recent years.Features of high mobility and narrow bandgap reveal its great potential of optoelectronics applications.However,most repo
随着发光二极管(LEDs)、激光二极管(LDs)、高频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的迅速发展,InN已经被证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Ⅲ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InN 的带隙为0.7eV,具有立方(c-InN)和六方(h-InN)结构.本文采用自己搭建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系统,分别以金属In和N2 作为In 源和N 源,H2 作为运载气体,并用物理蒸镀的Au 膜作为催化剂,对InN 纳米线的生长进行
High performance quantum cascade lasers(QCL)are attractive as solid state terahertz(THz)source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having a compact footprint,narrow line width and reasonable optical power.QCL wit
近年,GaN 基LED 因具有寿命长、无辐射与低功耗等优良特性,在显示、背光源和白光照明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但GaN 基LED 的发光效率比较低,特别是在高驱动电流下存在效率下降(Efficiency Droop)的现象,这成为发展高效率、大功率照明技术的枢纽瓶颈.因此,如何抑制高驱动电流下的Efficiency Droop 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