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建筑历史研究以其涉及领域多,接近人文科学,更具通俗性,将其融入高校的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2005年起,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西藏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收获与成果,笔者在南京工业大学开设的公选课《西藏历史与宗教漫谈》取得了良好效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建筑历史研究以其涉及领域多,接近人文科学,更具通俗性,将其融入高校的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2005年起,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西藏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收获与成果,笔者在南京工业大学开设的公选课《西藏历史与宗教漫谈》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对重庆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体系建立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重新审视建筑类高校中国建筑历史理论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学本科教育整体思路和培养目标的转变,提出新时期中国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创新途径,展示教学改革成果,以期促进国内高校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计算机技术不但改变了建筑实践,也改变了建筑教育.过去,建筑师必须费时费力去习得繁琐的绘图技能;如今,绝大多数的绘图工作都已经是计算机的任务.这种转变令许多设计课程,尤其是画法几何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相信,“画法”几何将向“设计”几何转化,也就是说,几何课程的重点将转移到对设计思维(如结构的归纳和演绎、空间的想象和创新等)的培养上来.如何在几何教学中促成这种转变,本文对此作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成都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是由著名建筑师坂茂先生设计,中日志愿者们共同搭建完成的国内第一座纸管建筑,它不仅让没有任何专业施工技能与经验的学生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全程参与了一种新材料与地方资源整合下的建筑学上的创新,而且建造对象、施工技艺和进度的综合设定,有着极为独特的建筑教育和现实启迪意义,同时对真正触及建筑学本质的教育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构件,笔者通过在建筑史的授课中,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组斗栱模型,以标准的清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栱为例,为避免构件尺寸过大,尺度规定为最低一等的十一“斗口”,图样以梁思成先生的《清工部图解》一书为样本参照,全部使用原木加工.此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使老师和学生都收到难以企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笔者感知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道理,老师应该通过尝试不同“传道授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研讨课在西方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然后通过对两次研讨课教学实践的总结,指出建筑学专业设置研讨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自由和思辨的学术精神.
本文介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和亟需强化的理论基础,对“城市规划原理”进行合理地分解和整合,建构起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认知模块.基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教学中规划思想与规划技能并重,采用系统方法和现代整体思维方式,将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融入理论教学实践中.针对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比较抽象、涉及面广的特点,强调跨学科交叉思考的学习能力的训练,采取
针对目前建筑学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等问题,对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与《造型艺术基础》进行整合与优化.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和优化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只是将设计内容从书本理论知识直接转化到某种具体建筑类型的方案设计上.然而建筑设计课程的目的应该在于培养学生对建筑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以及怎样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建筑设计理念方法,而不是纯粹的建筑类型的研究.通过教学改革,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建筑计划概念,通过计划安排及有针对性的各个环节的调查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深入地理解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并在建筑计
论文从建筑学教学体系化出发,探讨了教学体系建构中的关联性及连贯性.通过以“史”为脉络的系列性课程的建设,在历史的延续中获得教与学的定位,可使建筑史的教学由孤立而走向开放,由封闭而获得延伸,使建筑史的教学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时事作为一段时间内的重大事件,影响总是方方面面的.当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筑才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种影响产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建筑的设计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就是设计者的敏锐社会洞察力,这是一个优秀建筑师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建筑设计的教学来讲,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抓住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一些有益的挖掘和探讨,不仅对学生的社会洞察力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还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