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伦理政治教育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创立的伦理政治教育传统极赋中华文化特色,作为孔子文化的中心组成部分,以往却鲜有深入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了其"有教无类"的伦理政治教育方针;志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官德教育目标和启发教学的伦理政治教育诸原则,以求为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政官员政的政治伦理教育提供思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及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世纪己50年代澳门濠江中学使用的几种内地或香港出版以及自编语文教材的分析,再现了当时中国内地与澳门在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在当时无论多么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澳门华人社会与祖国大陆唇齿相依的拳拳之情,澳门中文教育与祖国母体文化始终不离不弃的血脉渊源.叙述历史总是给人以现实的启迪,本文重现这一段记忆,想说明语言文化教育对一个民族文化认同
本研究便是从参与建校初期的领导和教师的记忆,以及妇联会的文献中重构妇联学校的历史,并向这批劳苦功高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台湾地区自民国三十七年至今,体罚在教育模式中的地位、观念以及历史变迁进行了探讨。
本文藉由文献探讨与文件分析,探究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课程的规划与作法,并从中解析出阅读课程之演变与意义.在时间序方面,分析光复后之课程标准至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共7次国小课程标准修订(1948年、1952年、1962年、1968年、1975年、1993年和2003年),探讨历次演变的时间轴线阅读课程结构的转变,藉以了解小学各时期课程标准制订之目的、内容与结构,再据以综合比较各时期阅读意义之更迭,了解阅
本文目的是循着课程改革的脉络来探讨台湾乡土教育的发展过程,在学校正式课程中设立乡土活动科目的始末,以及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之后的乡土教育面貌,并反思这段历史沿革中浮现的意识型态争议与对今日教育的启示.
本论文采取「历史取向」的研究方法,透过文献分析与访谈之间不断对话的历程,回溯与重建黄荣村任职"教育部长"期间,面对国内教育改革后的教育系统的转变,采取的因应策略与改造教育结构的历程。
本文探讨儿童中心学说于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修身教育的影响.首先介绍日本儿童本位思想的传入及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于大正天皇期间受到欧美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之影响,进而产生以自由主义及儿童中心学说为基础的教育运动.约1920至1930年代,该思想随之传到台湾本岛,并于台湾教育界中谓之风潮.本文透过修身书与教授法两方面着手,从中发现该教育思想的实际展现情形.在公学校修身书之德育取向,量化上整理出第二期修身
本文的目的在于描述拍宰族岸裹社与儒家教育的关联,以及儒家教育对于部落的影响.在清领时期,岸裹社选择跟清廷合作,协助官方平定民变,因而获取大量的土地.为了维持土地基业,于是接受汉人的儒家教育,特别识字教育,成了不得不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之后,岸裹社人也热衷于求取功名,以避免土地的流失.虽然,如此的作为带来某些好处,但也对于原有的村社土传统造成破坏.
科举学是一个广博的研究领域,其内容非常丰富.科举时代成千上万的科举术语往往都包含有丰厚的内涵,"策学"即其中之一.本文拟在解释"策学"之名的基础上,探讨"策学"的由来,梳理从唐代到明代"策学"的发展,介绍清代"策学"盛行的历史,具体分类整理清代"策学"着作,论述"策学"文献的价值,最后从"策学"研究看科举学.
林显富在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当领导逾二十载.上世纪纪八九十年代澳门社会经济发生变化,对教育造成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林校长面对挑战,因时应对得宜.他特别重式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与日俱进,不断创新,不应一成不变.其次,他重式建设教师团队,尊重教师有个别的差异,强调教师要不断进修增值,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提高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准,提高教师的待过.再次,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他重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业成绩,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