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独特视角与当代启示

来源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透过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发现各自的民族性格及其文化特质.马恩研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还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即通过发掘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价值借以批判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完美人性的赞美及同时提出古希腊艺术具有永久魅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下的艺术的异化状况进行对比,指出资本主义与艺术相敌对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还在于他们认为这些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文学对于当代文学艺术在思想与艺术两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各个民族的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马恩关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理论建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胡先骕作为学衡派创始人和学术健将之一,其文学批评思想成为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本文从文化诗学视域透视胡先骕文学批评,认为胡先骕诗学批评极为博学和极具历史感,因而具有文化诗学的学术特点.论者多以保守主义、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来评论胡先骕,本文则认为,胡先骕对进化论持审慎的接受态度,堪称一种新保守主义、新人文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文化诗学,并呈现一种多面向、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式理论结构.胡先骕的格律诗创作和
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就是给很多迷惘的中国青年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们心里,左翼作家的作品是“管用的”他们不仅反映现实,而且指引现实,这也是左翼学者们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当时被右翼和第三种人所垢病的地方,但今天看来,这是左翼的独特价值。因此,当代的中国文学,要想重新走向大众,就不能仅仅是沉吟和反思,而应当是一种“鼓糙”和“号角”文学,能够指出前进的方向。现在,人们经常看到大量历史剧和历史小说,
悲剧观念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戏曲创作和曲论文献中,具备中国特色的悲剧观念随时可见.仅就明代咏剧诗这一个侧面来看,就反映出中国人的不少自成一格的悲剧观念.本文试图从人生悲怨的诸多感慨、《鬼簿》、名剧的怅然表述和悲剧苦戏的诸多命题三个方面,对明代咏剧诗当中的悲怨感慨和苦戏观念,予以大致的抽绎与解读.
把反映论与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的关系,当作考辩中国文论学科方法论源流的一个聚焦,这对有百年学术记忆的亲历者暨反思者来说,既是久违的念旧,也是陌生的重读。比如说,从毕达可夫到以群因受制于哲学反映论对文艺的强制性阐释,势必导致对文艺的审美性的掩抑及其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统战,这在逻辑上不难领悟,颇近乎学术史的念旧。但若说到把反映论从哲学腾挪到文艺学,是对《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语境的反映论的“转基因”,且此“转基因”不仅有悖列宁本义,也是对列宁《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的误读或曲解,或许就不免陌生
借用费希特的时间概念,文学批评的历史也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脉络中的批评史”,一种是“编年史意义上的批评史”。前者展示是文学批评意识演进的内在理路、内在秩序,关注的是体系自身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这种整体关联常常借助于概念、范畴、命题之间的逻辑论证,以同一类型或相同形态呈现;后者则主要关注文学批评史上文论家与文论流派以及思想体系之间前后相继、先后相生的意义关联,这种意义关联常常借助于个案的研究,
晚近二十余年,被指出现了一种"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倘若不狭隘地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有存在合法性的.它是文学理论自觉的表现,是现代社会知识分化及理论自反性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对现实文学/文化变化的积极回应."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也不无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在工具理性占支配地位的今天,探讨"什么是好的文学理论"问题,虽然也是一种"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但它能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通过重新定义文学与知识分子,获得了规划文学发展的领导权;并运用强大的批评力量,刻画了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面相,成功实施了对于知识分子的驱离.这发展了革命文学理论,但却忽视了知识分子的专业特性与公共特性,造成了轻视知识分子与文化的后遗症.
李健吾曾经评论废名的小说"有句与句间最长的空白"、"废名先生的空白,往往是句与句间缺乏一道明显的桥的结果".笔者在阅读《桥》的过程中,发现小说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即"——"(破折号),其出现的频率之高远远超出现当代其他作家.经过细读这些"——",笔者认为,《桥》中这一符号的使用已经超出了它基本的符号功能,而直接参与了小说文本意义的建构;"——"号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恰好承担起了李
波德莱尔关于“应和”、关于“美”、关于色彩的理论与思想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以绘画为出发点的现代诗人更是感同身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努力实践着他的理论。闻一多、艾青、李金发等这些曾深受西方现代艺术洗礼的青年便是这样的诗人。他们强调绘画与诗的融合,关注对生活美的独特表达,挥洒浓烈的色彩,使之于主题完美地契合,他们的文本的确呈现出相当浓厚的色彩意象。“一个人越是富有想象力,越是应拥有技
《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孔子修订《春秋》时寄寓的"微言大义"和褒贬书法,后者指经学、文学、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春秋》笔法而形成的一种思维、表达、沟通与解读的基本范畴和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话语言说方式、意义建构方式和话语解读方式.近现代以来,《春秋》笔法不仅并未随着经学在现当代的消失而消失,而且在中国现当代政治斗争、广告策划、文化诉求中也产生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