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祥论书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国书法的审美评价

来源 :中华美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宗祥论书的美学思想,关键词是“笔力”、“忌俗”与“气满”。其在论印中的阐述,更显精华。从对黄宾虹画作的评价,可循其美学思想主旨的创新精神。“美的历史路线说”系张宗祥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一大新说。由校《淳化阁帖》引出的新说,亦是颇具启示性的一大新见。《论书绝句》是一份对中国书法史极具贡献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国近现代书法美学建设的积极介入。
其他文献
荀子融“法”入“礼”,“礼”“法”并重,提出了兼具先验信仰性和实践理性的礼治主义思想。其与孙老韩以客观理性为特质的功利主义、孔孟具有历史理想的道德主义、墨子从平民意愿出发的实用主义和商李以集权强国为目的的法治主义一起,构成了先秦五种政治思想流派。荀子的历史位格和思想价值即在于此。其缺陷是礼治作为外律手段本身缺乏外律保障,君王的“集权”在历史实践中异变为“专制”,从而礼治主义也异变为封建专制主义。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将近一千两百年中,儒学不管是不是主流,基本上是荀学的路线。宋明两代,荀学遭到强烈的贬抑,竟然逐渐退到了儒学的边缘。进入清代,尽管宋明理学的强势不再,荀学有了一些复兴的迹象,但负面的评断仍然时时加在它身上。到了当代,虽然中国大陆、西方漠学界基於新的或不一样的文化生态,比较能正面看待荀学,但台湾儒学界仍然多半延续着尊孟抑荀的心态。本文将指出,即使就着当前台湾政治、社舍、文化的生悲,仍然
傅山是明末清初一位很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他的成就是多方面,并且生命的遭遇也是十分奇特,所以,很受当时学者及近代学人的推崇。由於晚近一、二十年来,他的着作不断被发现,而且编印全集成书。从(圣人为恶篇)到傅山评点的诸书,使得他的思想更为人留心。此次参加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荀子学术讨论会,本想以清代的荀学为题,後来,发现题目太大,加上重读傅山着作,发现目前学术界已流行一种值得商榷的看法,即认为傅山的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一审美对象一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
文章从美学核心术语流变、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理论与艺术批评相对脱节、中世纪美学研究匮乏、新康德主义的哲学与美学研究未受重视以及历史意识与艺术感觉的失衡现象五方面,就美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缺漏进行了综述。
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的历程,乃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及人类视界理论来解构美学。世界自然物质本体和人类实践本体的美学思辩关系,亦即真与善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物质本体(真)与实践本体(善)关系及智慧本体(真)与道德本体(善)关系的审美互动,从而引出百家争鸣的美学繁荣、多姿多彩的喜人局面。
文章从儒家学说的“述礼乐分立”思想、西方国家推崇的“美善和谐统一”等方面,论述了“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或中国美学的特点”是个假命题和理论盲点,而非中国美学的基石。
笔者主张并努力从事的,就是要建构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所谓“直面经验”,就是不回避现实审美活动中我们真实感受到的复杂的感性体验,对它们进行合乎逻辑、概念清晰的分析、归纳。整理和说明。美学学科领域中,古今中外的概念、范畴之繁多、复杂、抽象程度高、玄学色彩浓厚是引人注目的。编撰、辨析、梳理这些概念、范畴,确实是一种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工作。但我们不能忘了这一整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要不
本文分析了“象”与“形”的区别,对由“象”衍生出的“气象”、“意象”等审美范畴一一进行了阐释,并以图形、器皿、建筑、音乐、国画等为例,详细剖析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大象之美。对于大象之美的文化背景,作者着意论述《易传》,兼论其他。作者还探讨了大象之美与艺术家蒙养的关系,认为大象之美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早慧与大慧。
作为一个心理状态的表现,惆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是大量的。从2006年开始,作者开始关注并探讨这一命题,认为,“惆怅”,是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民族个性,表现出深刻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风格与审美范畴,从古到今,在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风格领域内鲜有人提及,是一个新的、值得开拓的学术研究话题。本文意在对“惆怅”风格类型作一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拓展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