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将近一千两百年中,儒学不管是不是主流,基本上是荀学的路线。宋明两代,荀学遭到强烈的贬抑,竟然逐渐退到了儒学的边缘。进入清代,尽管宋明理学的强势不再,荀学有了一些复兴的迹象,但负面的评断仍然时时加在它身上。到了当代,虽然中国大陆、西方漠学界基於新的或不一样的文化生态,比较能正面看待荀学,但台湾儒学界仍然多半延续着尊孟抑荀的心态。本文将指出,即使就着当前台湾政治、社舍、文化的生悲,仍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将近一千两百年中,儒学不管是不是主流,基本上是荀学的路线。宋明两代,荀学遭到强烈的贬抑,竟然逐渐退到了儒学的边缘。进入清代,尽管宋明理学的强势不再,荀学有了一些复兴的迹象,但负面的评断仍然时时加在它身上。到了当代,虽然中国大陆、西方漠学界基於新的或不一样的文化生态,比较能正面看待荀学,但台湾儒学界仍然多半延续着尊孟抑荀的心态。本文将指出,即使就着当前台湾政治、社舍、文化的生悲,仍然可以超越宋明以来尊孟抑荀的值值判断,重新给予荀季一个高度的正当性。更积极地说,可以开始建立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当代新荀学」。本文主要是就着台湾儒学界的氛围和问题意见而撰写的,不过,由于文化性格的共通性,本文所讨论问题仍然具有普遍性,所提出的观点对全球的华人文化圈仍然有或多或少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一个高中女学生小李,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李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李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李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李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
自周公援德入礼、孔子援仁入礼以来,荀子援法入礼,主张隆礼重法,实现了礼制思想的第三次变革。礼是荀子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拟从礼的内涵变迁及基本政治功用,礼的核心:等级制度的确立与维护,礼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之本,援法入礼与隆礼重法:礼法之互补性以及理论困境:陷入人治--圣人万能论的怪圈等五个方面阐释荀子的重礼思想。指出,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荀子的礼论具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内核,但最终没能跳出圣人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生活于战国末季的荀子,其学术体系之框架体现为重构了一套包涵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系统。礼治思想作为荀子思想体系之核心,集中反映了荀子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的思考与重新定位。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则以立国强国,立身正身为宗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中国的发展环境有相似相通之处,当为新课程改革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教育思想之必选。传承荀子教育思想,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着眼于中国的长治久安和青少年的健康和谐成长,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习重要性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全面提
教育是人类文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人类藉着教育,来谋求个人和团体之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之传递与发扬;人类生活之所以能逐步改善,人类文化之所以能曰益进步,教育实为主要之力量。先秦儒家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认为教育重在人性的启发,通过伦理道德以造就完美之人格,并期使能止於至善。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教育目标在使人成为「君子」,进而达到「圣贤」之境;教育方法重「因材施教
在儒家的研究中,人性论一直是被研究探讨的重点。先秦儒者们也分别提出他们自己对於人性论的说法。其中,不同於孟子的性善说,荀子提出性恶来说明白己对人性问题的立场。荀子所说的性,意指人性中的自然部分。然而例如饥渴保暖等的生理慾望,如何能言善恶?则荀子将如何说明他性恶的主张?而既然主张性恶,荀子又将如何说明道德实践的根据?也就是,人性既是恶,则善由何而来?本文将藉由整理学者们对於苟子性恶说的诠释,特别是牟
荀卿生当战国末期,秦代立法、两汉传经多赖荀子。但自唐末两宋以来,道学兴起,绌苟而扬孟,荀子被判为“不醇”,辟为儒家“道统”之外,地位遂渐趋低落。近代以来,随着先秦诸子学研究的兴起,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对苟子或贬或尊,莫衷一是。近年来,学界荀子研究渐热,正重新论断其在中国儒家发展历史中的地位,似多于荀子抱同情态度:而马一浮和钱穆作为现代中国的两大通儒,虽然在论及荀子时的角度各不相同,却不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荀子“非十二子”中对子思与孟子的批评,探讨其理据何在。第二部分从哲学思考立场整合于思与孟子的内在主义与荀子的外在主义,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儒家人性发展概念,为古典儒学的发展做出一个总结。第三部分为古典儒学整体的发展做出一个本体性的诠释。第一部分:苟子批评子思与孟子,认为子思倡导五行之说,孟子和之,认为该说是无类、无说、无解。但何谓五行之说?庞朴从对马王堆帛书内的“五行篇”
稷下之风流是先于魏晋风流而出现的风流。如果说,魏晋风流主要是生活方面放浪形骸的风流,那么稷下之风流则是政治方面潇洒倜傥的风流。稷下之风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治上的民主,学术上的自由。“稷下之风流”不是新杜撰出来的时髦词儿,而是在汉代就有人提出过的。《史记·叔孙通列传》说叔孙通作为“汉家儒宗”,“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集解》徐广口:“盖言其德业足以继踪齐稷下之风流也。”
荀子融“法”入“礼”,“礼”“法”并重,提出了兼具先验信仰性和实践理性的礼治主义思想。其与孙老韩以客观理性为特质的功利主义、孔孟具有历史理想的道德主义、墨子从平民意愿出发的实用主义和商李以集权强国为目的的法治主义一起,构成了先秦五种政治思想流派。荀子的历史位格和思想价值即在于此。其缺陷是礼治作为外律手段本身缺乏外律保障,君王的“集权”在历史实践中异变为“专制”,从而礼治主义也异变为封建专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