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学研究离不开史料。“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没有材料就不出货”(傅斯年语),可以作为治学的座右铭。“凡立一义,必凭证据”。这“证据”就是史料。史料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的如手稿、版本、当事人的文字资料、录音和相关图片等,间接的如他人的回忆以及与特定的“文”和“人”相关的史实。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得较多的是“直接的史料”;“间接的史料”往往注意得不够。文章通过阐述《胡适名作欣赏》中的《人力车夫》、
【出 处】
:
新世纪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研究离不开史料。“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没有材料就不出货”(傅斯年语),可以作为治学的座右铭。“凡立一义,必凭证据”。这“证据”就是史料。史料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的如手稿、版本、当事人的文字资料、录音和相关图片等,间接的如他人的回忆以及与特定的“文”和“人”相关的史实。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得较多的是“直接的史料”;“间接的史料”往往注意得不够。文章通过阐述《胡适名作欣赏》中的《人力车夫》、徐志摩的《庐山石工歌》、冯雪峰在《鲁迅选集》的《代序—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发展的梗概》三个例子,探讨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
其他文献
自隋唐至今,普遍存在着误把"翰海"作"瀚海"的现象.《辞源》对"瀚",及"瀚海"本源的考释存在着疏漏."翰海"源出《史记》,本义为"北海";"瀚海"后出,源出《三国志》,本义是"东海中的一片海域."从文字发展的情况看,"翰"字早出而"瀚"字晚出,人们对"瀚海"原初的意义了解甚少,导致在使用"翰海"一词时误用"瀚"字代替"翰"字,这种普遍的误用使得"瀚海"的本义湮没无闻.《辞源》的编纂者应该注意到这
梁武帝《会三教诗》在南北朝文化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学界对于此诗的基本问题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评判.本文据智藏卒年推断诗作撰年,从撰写背景解析诗作与史实的矛盾,参照智藏和诗证明诗作之目的不是宣扬儒道同源于佛,而是三教同归于善.
南宋中期的骚体创作,是随着楚辞学的发展而勃然兴起的,因此,所表达的思想与对屈骚传统的解读密切相关.屈原的圣贤化倾向使得文人们更重视屈原在忠君方面的价值,而对其发愤抒情精神有所扬弃;其对现实的慷慨悲歌,在当时文人的解读中注入了道德使命感;屈骚在表现高洁脱俗境界方面的价值也为文人们所重视.可以说,楚辞在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现高雅境界以及浪漫境界方面的价值得到深入开掘,屈骚传统在人们的创作中,折射出层次
文章阐述了《文选》的经典意义,介绍了解读《文选》的途径,从李善辑注、李善独注、五臣注、《文选集注》、佚名古注等多方面论述了《旧注辑存》的编纂。通过这种排比研读,学者有机会走进经典,体味经典,或许从中可以探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的文学经典的创作,提供若干有意义的借鉴。
皮日休继承韩愈对孟子的尊崇,上书《请孟子为学科》,为提升孟子的地位大声呐喊.他发挥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寒士的身份,歌颂古代的圣贤,为帝王设置出安民的标准;他尊儒崇教,重视社会教化和士人身心修养,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修身养性理论,是对孟子心性学说的一次极大拓展.皮日休树立起孟子和韩愈这两面旗帜,是期望借助封建帝国的制度层面,以实现他用圣人之学教化天下,经世救国的理想.皮日休的孟学思想,让他成为了孟学发展史
林语堂(1895-1976)是当代世界大师级著名人物。他有着广阔的亚、美、欧三洲的知识背景,并力图将三者精髓有效地融为一体。尽管他一直强调自己的问题根源,但他的生命哲学却有着更广泛的世界视野。林语堂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由于多年的指教生涯,林语堂对学校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解,并对当代教育把记忆、重复作为学生升学标准的制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独立的人格。他反对过于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异文、声律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会直接关涉到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理解.本文以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李商隐《隋宫》这两首作品为例,意在说明文本细读在古典诗歌阐释过程中的价值及其意义.
汇集丛书出版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出版形式,它具有多方面的文学史意义:现代文学丛书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集中体现,可为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提供支撑,是现代文学创作、整理以及传播与接受的重要途径,也是扶持、提携青年作家的重要方式.
明代中期文坛的"前七子"及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一直以来作为文学史的常识而被人们所熟知,但这一提法有欠准确.详细考察"前七子"成员的仕宦与彼此交往,可以看出徐祯卿与诸人不仅聚合在一起的时间短暂,群体交往也未见频密.详细分析其成员的文学主张,可以看到"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一口号并不能真正地概括所有成员,他们的崇古各有差异.从"前七子"这一提法出现的时间作纵向考察,可以看到其始于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