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4年,我在长期积累和准备的基础上,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望子成龙’应该怎么‘望’”的书,书名叫《父母之道》,在这本书中,我自主“构建”了一个“父母之道”理论体系,之后便一直围绕这个课题,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宣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我又把这项研究聚焦到“父母之道与科学发展观”上来,2006年8月在“辽海讲坛”作了专题演讲,论文被收入《辽海讲坛》文集第三卷,并在《中国家庭教育》学术季刊发表。2008年11月,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我进而发表《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的论文,直接把课题研究引入操作领域。在研究《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诸多“关系”对处在学生时代的孩子们至关重要,于是就提出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这个命题。这个命题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感悟,也是我反思自己学生时代的收获,近几年对此已经做了若干较为深入的探讨。
现在这个“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的课题,是建立在“学生时代十大关系”理论课题基础上的一个实践课题。我认为,“学生时代十大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其处理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很显然,孩子本人是处理这些关系的主体,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只能起引导和指导作用。而这种引导和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联手”,要争取默契配合,真正形成合力,那样才能互助、互补,事半功倍。
(二)
“学生时代十大关系”,是关于青少年学生“按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这个课题的一个子课题 ,是一个关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成长发展的环境条件,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学生时代”,另一个是“关系”。
所谓“学生时代”,特指人生中在学校集中学习的那个时段。每个人在“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准备。《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中有个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是:“时刻准备着!”体现的正是这个意思。
“学生时代”是“成人”准备期,所以也是依赖生活期、法律保护期、社会生活演习期。学生们在这个时段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就像在游泳训练馆里学游泳,演练有专门人员指导,场地有安全保证设施,可以说是最佳环境,所以应该倍加珍惜,充分利用。错过了这个时机,走向社会以后就没有这种优越条件了。
所谓“关系”,《现代汉语词典》有6条解释,其中有两条属于我们这个课题适用的范围,一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二是“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过:“世间每一种生物都存在一个生活圈,人当然也不例外。无论你走向何方,你的生活圈,便构成了你当下的命运,与你须臾不离,让你无法逃避。”他还说,“我们像蜘蛛一样在我们自己编造的网的中间,而无论在这张网上捕获些什么,我们捕获的都只能是那些我们这张网能够让我们捕获的东西。”(《尼采的智慧》115-116页)诗人北岛写过一首朦胧诗,标题是“生活”,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给人们的启示相当深刻,十分耐人寻味。
“学生时代”既然是社会生活演习期,自然也是学习处理各种关系的演习期。人们所处的关系网,是多层、多维、多向的。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经过梳理和筛选,择其要者归纳出十种,分属三个层面。人脉关系层面有4种,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我“我”关系;学脉关系层面有4种,即:人书关系、学用关系、博专关系、劳逸关系;命脉关系层面有两种,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关系和昨天今天明天三者关系。这样选择、归纳和划分,不一定很科学,但我觉得能够大体反映未成年人素质培养的基本方面,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集纳式的表达方式,类似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荣八耻”、“五爱”、“四有”等等,这样表述比较有利于记忆和传播。
这项研究,我主要着眼于对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的作用和个人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考察,主要致力于通过主体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的努力追求,全面探讨个体按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的有效机制,意在倡导把“以人为本”在个人成长中落到实处。
下面对这里所列的十个关系,分别做一下简要说明。
师生关系是未成年人走出家庭进入学校碰到的第一组人际关系。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学生个人来说,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支持性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方面。古人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可见在这组关系中情感是个重要因素。首先要敬佩老师“闻道在先”和“术业有专攻”的资格,要尊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劳动。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并实践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自觉地跟随老师的引领,承接老师的传授。这个“领进门”非常关键。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弄明白:老师是他“用小脑袋装大世界”的导引者,作为学生,和老师关系如何,直接影响他的收获数量和质量。老师要“领”,学生要“跟”,要着力把握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长期不得其门而入。
在学校时处理师生关系,也是走向社会后处理与领导关系的演练,随着年龄的增长,必须使这种自觉性不断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老师、亲近老师、理解老师、配合老师、体谅老师、帮助老师。做到这几点的学生,老师肯定喜欢。有一位哲人说过:“凡事能多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这话很有道理。我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没必要和老师闹僵,更不能因为对老师有成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因为那是傻瓜的态度和愚人的做法。
同学关系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催化剂”和“干扰素”都包含在其中。家长和教师要指导孩子通过处理同学关系,学会约束自己,尊重别人,学会理解宽容,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关爱,学会求助,学会辨别诤友和损友,最好能学会超凡脱俗,从人群中走出来。处理同学关系,是将来处理同事关系的演练,直接影响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社会上的庸俗之风已经严重影响到校园,“小星”淹没了“大师”,“忽悠文化”冲击了“精英文化”, 一些低级庸俗的有害东西,正在朝夕相处的同学中广泛流行,交叉感染,后患无穷。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谈到文化问题时说过,我们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这话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非常值得重视,家长、教师要指导孩子们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亲子关系,是人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基本关系。我们所以把它排在学生时代来说,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段,亲子关系应该有一个本质上的升华过程,即逐步走出“特保环境”,完成“精神断奶”,要体验安危冷暖,感受远近亲疏,明晰家人和外人的概念,要重新理解长辈,懂得感恩,觉察责任,学会担当,在日益懂事中走向自立和成熟。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关系大背景下对亲缘关系进行重新审视。这个过程如果进行不好,对亲情的理解就上不去,完善的家庭观念就很难形成。应该让孩子知道,老人们常常是拿儿孙们的好消息“就饭吃”的,如果孩子们能让老人省心、放心、开心、暖心,那就是最好的孝敬;如果总让长辈们操心、担心、闹心、伤心,即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已经很优越,仍然难以感到幸福,因为他们的心灵不安。这期间要完成对父母“从依赖顺从向理解敬重”的转变。
我“我”关系是孩子自身和谐的问题。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去看望季羡林老人时,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弗洛伊德在对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本我是遗传下来的所有本能的载体,是潜意识结构部分,其目标是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欲望,它与生俱来,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负责本我与外界的协调,转移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本能冲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为自我确立“好”和“坏”的范本。社会的理想和传统价值观主要是靠超我传递给后代的。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一个人的这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这个人才会健康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这个理论比较抽象艰深,但实践证明,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学生,经过引导都能意识到自己心灵中“三个我”的存在,经过指导都会进入追求“三个我”和谐的自觉修养状态。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就曾对我说过,她已经体验到“三个我”经常在心里打架。
在我“我”关系处理上,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超我构建的忽视,自我提升的无力,本我膨胀的放纵。在一些三个“我”关系失衡的人那里,已经是“超我空虚,自我失职,本我膨胀,为所欲为”。 按科学发展观处理我“我”关系,应当以自我修养为本中之本,着力构建超我,提升自我,使本我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积极意义上的自身和谐。
人书关系,实质是作为学生如何对待和使用“书”的问题。我们在“十大关系”中讲人与书关系,主要针对两种现象:一种是“不拿书当回事”,不重视读书和不会充分用书;另一种是“太拿书当回事”,把自己变成书的奴隶。在处理人书关系中,我们首先要认真使用教材(这是人类通过世代精选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为人生垫底的知识)。另外还有读课外书问题。课外重点读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另外还有个怎样读的方法问题,叔本华说:“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引向某方面。”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需疑不止如此。”
学用关系,实质是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和着力点问题。首先要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其次是要考虑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和善于行动。”可见,忽视想、说、做三项基本实践,所谓智慧便无从说起。 一位留美博士在进行中美教育比较时说:“在我们不断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让孩子们在题海战术中拼杀,攒足劲往孩子这辆车上装‘货’的时候,美国无论是营造教育氛围,还是设置教育内容,都在刺激着孩子的创造欲望,不断地给孩子这辆车加‘油’。” 其实,在我国也有一些学校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周恩来总理和温家宝总理读中学时的母校南开附中,就特别注重这方面。该校首任校长张伯苓先生早在1916年就明确提出:“办学之目的,在学以致用,学以医愚,学以救国、救世界。”这种大目标、大气魄在该校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端人才。有一个材料列出自从1905到1968的63年间该校中学毕业生中的知名校友共84名,其中有共和国总理2名,副委员长、副总理、政协副主席6名,中科院、中研院和工程院院士42名,学部委员2名,联合国副秘书长1名,其余为各门类著名专家。我想这样辉煌的成果绝不可能是出于偶然。
博专关系,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统筹兼顾问题,谁都知道学识越广越深越好,但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要把握均衡度。在这个关系处理上,基础教育阶段应致力于“为人生垫底”之“博”,而后则应按主攻方向求“专”, 力争博专互济。 在人才学中,“聚焦成才”是一条重要的规律。 它的含义是,要在认识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才目标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去作重点突破。清代诗人曾世霖说:“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专力则必精,分途恐两失。”古往今来,除了少数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可以在众多领域同时做出杰出的贡献以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常态,都要靠“聚焦效应”来取得一定的成果。当然,在集中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碰到相关问题,不搞清就很难进行下去。即使在这时,也要延展有度,不能注意力走失难返。
劳逸关系,是对劳作和休息两方面的统筹兼顾问题,实质是保持学习活动的高效率和可持续问题。处理劳逸关系的关注点,应该是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对学生来说,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分配,不能单凭主观设定,应该讲究学习效果和效率。劳当以可持续为度,逸当以利高效为宜。 另外,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处理劳逸关系,还必须明确,适当的逸不仅是为了劳的效率和效果,更是为了保证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因为对未成年人来说,成长发育也是硬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劳逸结合,越是在紧张的时候,越要注意适当休息。这里有个利弊权衡和科学安排问题,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加强指导,基本态度要坚决。
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关系。“德”主要是指思想品德和道德;“智”主要是指智力、智能和智慧;“体”主要是指肌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德智体三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关系。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是家长、教师和孩子本人对这三个方面育化培养过程所持态度和重视程度。这是一个老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至今没能解决好。半个多世纪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智”有量化考核指标,而且层层抓紧,“德”和“体”只有原则要求,从上到下漠然置之。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一层是对三者的依存和依赖关系的充分认识,另一层是在实践上的时间、精力分配,特别是在实际冲突已经存在的时候,如何来摆布?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切实“种”在家长和孩子的心里。最需要全民清醒的是,背离了“全面协调”的“单出头”发展,很难保证“可持续”!我们一定要从价值观层面来看这三者关系,以自身追求完美生存状态的坚定态度为本,对这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进行动态把握,要让目标和意志充分发挥作用,以做到认识清、摆布好、坚持住。 有了这一条,即使应试教育不改变,那些有“高成就需要”的孩子,自己也可以靠“统筹”实现“兼顾”,就像“世人皆睡我独醒”那种境界。当然只有人才成长环境彻底改善,这个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昨天、今天、明天三者关系。这实质是生命历程中的时与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把握问题。人话百岁,总共才有36500多天。每个人正在过着的都是今天,后边刚过完的是昨天,前边即将过的是明天。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淀好昨天,使用好今天,谋划好明天”。“积淀好昨天”,可使昨天不白过;“谋划好明天”,可使明天变为今天时不慌乱;但最关键的是“使用好今天”,其实,总结昨天和谋划明天,也都是今天的事。我想,如果我们学会这样过日子、想问题、办事情,日子应该会过得很充实。
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处理“三日”关系,应当设法增强他们关于时间价值的观念,使其懂得虚度光阴是生命的最大浪费,最根本的是要养成一种连贯有序、“与时俱进”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学会在正常情况下能过有条不紊、“天天向上”的积极生活。我曾在前人《明日歌》、《今日歌》和《昨日歌》的基础上,写过《三日歌》:“岁月悠悠似长河,人在“三日舟”中坐。提炼‘昨日’精华素,积淀日久智慧多;谋划‘明日’计长远,渠成水到少周折;着力做好‘今日’事,务实求真不推拖。‘日理三机’自从容,请君记我‘三日歌’”。我认为像这类“为人生垫底”的常识性歌谣,从孩子开始懂事时,就应该让他们知道才好。
(三)
对于这项课题研究,我们按三个群体分别掌握:家长群体,着重探讨家庭和家长对孩子处理十大关系指导的角度、切入点、途径和方法。倡导充分利用亲情纽带,抓住孩子“乐于听大人话”那个阶段的宝贵时机,尽力“供足”三种“垫底”营养(“为人生垫底”的话、故事和书),以贴心人资格,为孩子当好参谋、助手和领路人。切忌不小心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在这方面如果失信、失利、失机,后果不堪设想!教师群体,着重研究学校和教师对孩子处理十大关系指导的角度、切入点、途径和方法。倡导要牢记“亲师信道”的规律,努力培养友情,维系敬畏。尤其要注重“在多元中立主导”。学校和老师在价值观冲突中不能取中立态度,也不能取批判态度,要善用引导,晓之以理。对孩子群体,则主要是引导他们总结本人在处理十大关系实践中的体悟,包括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努力和经验教训等。
为了便于长期和广泛传播,我于2009年8月,把“学生时代十大关系”的内容,写进了朝阳市第一高中百年纪念文章,题目是《燕都学子怀远赋》,特以“为人生打底子”为韵。全赋共813个字,其中十大关系部分占366个字。这篇赋完成后,很快就被“中华辞赋网”、《中华辞赋报》和《中华辞赋》杂志先后刊登,还被收入《中华新辞赋选粹》第二卷。现全文抄录于后,供大家参阅:
朝阳中学,肇基于光绪三十年。何君厚吾,筹资建校,沈公鸣诗,颁章立规。处龙源凤乡,鳞羽交映;伴花宗鸟祖,生命同辉。华夏传统,红山文脉,朝阳精神,融贯萦回。经百年之厚积,呈今日之勃发,第一高中,名盛实随。“上进诚朴,和谐自强”;“爱国立志,崇学尚美”;“笃学善思,创新有恒”。基牢础固,桃李芳菲。前承古,后开今,藉此修齐遵古训;左依山,右傍水,凭兹灵秀育人文。校何以名?唯人才济世,方显作为!
学习者,“用小脑袋装大世界” 之谓也。学生者,学习社会生活之人也。有精论曰:“社会人”缺冷静之脑,“经济人”少温暖之心,“科技人”乏人文思考,“文化人”匮大众认同,唯“知识人”四者兼备,且有高贵灵魂。当今宇宙,以地球而为村,以星际而为邻。现代青年,按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走实事求是之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做与时俱进之人。
生活如网,关系纵横,学子求进,岂可朦胧?一曰师生关系,乃校园人脉之根,“亲师”关涉“信道”,“进门”制约“修行” ,教学相长,其情切切;二曰同学关系,校园人脉之藤,“志同”收获“共勉”,“道合”体验“友朋”,同舟共济,其乐融融;三曰亲子关系,社会人脉之源,虽与生命同来,须因成长渐悟,学会担当,感恩负责;四曰我“我”关系,人格和谐之本,“自我”制约“本我”,“超我”升华“自我”,整体和谐,安身立命;五曰人书关系,学脉之资,以“信息载体”视“书”,按“进学引绳”执“读”,书为我用,我为书主;六曰学用关系,学脉之要,怀“学以致用”而“学”,依“活学活用”而“用”,学用结合,志在“能行”;七曰博专关系,学脉之维,博当因专之需而拓展,专当因博之聚而趋精,博专互济,相得益彰;八曰劳逸关系,学脉之恒,劳当以可持续为度,逸当以利高效为宜,劳逸结合,精力充盈;九曰“三育”关系,德育智育体育,同体依存,鼎足撑持,德以立命,智以立业,体以立身,“科技脑”健,“人文心”平,完美生态;十曰“三日”关系,明日今日昨日,环节关联,履带碾进,谋划明天,用好今天,积淀昨天,为学日益,为人日臻,壮丽人生。
学生时代,力行“准备”,十大关系,追求“明达” ,如馆中学泳,似教场拼搏,正而为习,误而为试,最喜涛涌波汹,何惧风吹浪打!
校之育人,“刮垢磨光” ;国之选人,“爬罗剔抉”;我之成人,层楼循递 。能不敢言大,行尽可求实;给国家效力,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
志存高远,行贵点滴。幼稚无过,成长有理。仰不愧于天,拿得起,放得下,擎得住;俯不怍于人,站得稳,行得通,转得开。幸哉!世界属于我们——天之骄子!未来属于我们——天之骄子!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政协)
2004年,我在长期积累和准备的基础上,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望子成龙’应该怎么‘望’”的书,书名叫《父母之道》,在这本书中,我自主“构建”了一个“父母之道”理论体系,之后便一直围绕这个课题,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宣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我又把这项研究聚焦到“父母之道与科学发展观”上来,2006年8月在“辽海讲坛”作了专题演讲,论文被收入《辽海讲坛》文集第三卷,并在《中国家庭教育》学术季刊发表。2008年11月,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我进而发表《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的论文,直接把课题研究引入操作领域。在研究《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诸多“关系”对处在学生时代的孩子们至关重要,于是就提出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这个命题。这个命题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感悟,也是我反思自己学生时代的收获,近几年对此已经做了若干较为深入的探讨。
现在这个“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的课题,是建立在“学生时代十大关系”理论课题基础上的一个实践课题。我认为,“学生时代十大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其处理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很显然,孩子本人是处理这些关系的主体,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只能起引导和指导作用。而这种引导和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联手”,要争取默契配合,真正形成合力,那样才能互助、互补,事半功倍。
(二)
“学生时代十大关系”,是关于青少年学生“按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这个课题的一个子课题 ,是一个关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成长发展的环境条件,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学生时代”,另一个是“关系”。
所谓“学生时代”,特指人生中在学校集中学习的那个时段。每个人在“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准备。《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中有个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是:“时刻准备着!”体现的正是这个意思。
“学生时代”是“成人”准备期,所以也是依赖生活期、法律保护期、社会生活演习期。学生们在这个时段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就像在游泳训练馆里学游泳,演练有专门人员指导,场地有安全保证设施,可以说是最佳环境,所以应该倍加珍惜,充分利用。错过了这个时机,走向社会以后就没有这种优越条件了。
所谓“关系”,《现代汉语词典》有6条解释,其中有两条属于我们这个课题适用的范围,一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二是“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过:“世间每一种生物都存在一个生活圈,人当然也不例外。无论你走向何方,你的生活圈,便构成了你当下的命运,与你须臾不离,让你无法逃避。”他还说,“我们像蜘蛛一样在我们自己编造的网的中间,而无论在这张网上捕获些什么,我们捕获的都只能是那些我们这张网能够让我们捕获的东西。”(《尼采的智慧》115-116页)诗人北岛写过一首朦胧诗,标题是“生活”,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给人们的启示相当深刻,十分耐人寻味。
“学生时代”既然是社会生活演习期,自然也是学习处理各种关系的演习期。人们所处的关系网,是多层、多维、多向的。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经过梳理和筛选,择其要者归纳出十种,分属三个层面。人脉关系层面有4种,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我“我”关系;学脉关系层面有4种,即:人书关系、学用关系、博专关系、劳逸关系;命脉关系层面有两种,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关系和昨天今天明天三者关系。这样选择、归纳和划分,不一定很科学,但我觉得能够大体反映未成年人素质培养的基本方面,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集纳式的表达方式,类似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荣八耻”、“五爱”、“四有”等等,这样表述比较有利于记忆和传播。
这项研究,我主要着眼于对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的作用和个人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考察,主要致力于通过主体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的努力追求,全面探讨个体按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的有效机制,意在倡导把“以人为本”在个人成长中落到实处。
下面对这里所列的十个关系,分别做一下简要说明。
师生关系是未成年人走出家庭进入学校碰到的第一组人际关系。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学生个人来说,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支持性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方面。古人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可见在这组关系中情感是个重要因素。首先要敬佩老师“闻道在先”和“术业有专攻”的资格,要尊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劳动。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并实践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自觉地跟随老师的引领,承接老师的传授。这个“领进门”非常关键。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弄明白:老师是他“用小脑袋装大世界”的导引者,作为学生,和老师关系如何,直接影响他的收获数量和质量。老师要“领”,学生要“跟”,要着力把握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长期不得其门而入。
在学校时处理师生关系,也是走向社会后处理与领导关系的演练,随着年龄的增长,必须使这种自觉性不断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老师、亲近老师、理解老师、配合老师、体谅老师、帮助老师。做到这几点的学生,老师肯定喜欢。有一位哲人说过:“凡事能多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这话很有道理。我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没必要和老师闹僵,更不能因为对老师有成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因为那是傻瓜的态度和愚人的做法。
同学关系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催化剂”和“干扰素”都包含在其中。家长和教师要指导孩子通过处理同学关系,学会约束自己,尊重别人,学会理解宽容,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关爱,学会求助,学会辨别诤友和损友,最好能学会超凡脱俗,从人群中走出来。处理同学关系,是将来处理同事关系的演练,直接影响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社会上的庸俗之风已经严重影响到校园,“小星”淹没了“大师”,“忽悠文化”冲击了“精英文化”, 一些低级庸俗的有害东西,正在朝夕相处的同学中广泛流行,交叉感染,后患无穷。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谈到文化问题时说过,我们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这话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非常值得重视,家长、教师要指导孩子们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亲子关系,是人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基本关系。我们所以把它排在学生时代来说,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段,亲子关系应该有一个本质上的升华过程,即逐步走出“特保环境”,完成“精神断奶”,要体验安危冷暖,感受远近亲疏,明晰家人和外人的概念,要重新理解长辈,懂得感恩,觉察责任,学会担当,在日益懂事中走向自立和成熟。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关系大背景下对亲缘关系进行重新审视。这个过程如果进行不好,对亲情的理解就上不去,完善的家庭观念就很难形成。应该让孩子知道,老人们常常是拿儿孙们的好消息“就饭吃”的,如果孩子们能让老人省心、放心、开心、暖心,那就是最好的孝敬;如果总让长辈们操心、担心、闹心、伤心,即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已经很优越,仍然难以感到幸福,因为他们的心灵不安。这期间要完成对父母“从依赖顺从向理解敬重”的转变。
我“我”关系是孩子自身和谐的问题。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去看望季羡林老人时,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弗洛伊德在对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本我是遗传下来的所有本能的载体,是潜意识结构部分,其目标是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欲望,它与生俱来,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负责本我与外界的协调,转移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本能冲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为自我确立“好”和“坏”的范本。社会的理想和传统价值观主要是靠超我传递给后代的。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一个人的这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这个人才会健康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这个理论比较抽象艰深,但实践证明,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学生,经过引导都能意识到自己心灵中“三个我”的存在,经过指导都会进入追求“三个我”和谐的自觉修养状态。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就曾对我说过,她已经体验到“三个我”经常在心里打架。
在我“我”关系处理上,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超我构建的忽视,自我提升的无力,本我膨胀的放纵。在一些三个“我”关系失衡的人那里,已经是“超我空虚,自我失职,本我膨胀,为所欲为”。 按科学发展观处理我“我”关系,应当以自我修养为本中之本,着力构建超我,提升自我,使本我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积极意义上的自身和谐。
人书关系,实质是作为学生如何对待和使用“书”的问题。我们在“十大关系”中讲人与书关系,主要针对两种现象:一种是“不拿书当回事”,不重视读书和不会充分用书;另一种是“太拿书当回事”,把自己变成书的奴隶。在处理人书关系中,我们首先要认真使用教材(这是人类通过世代精选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为人生垫底的知识)。另外还有读课外书问题。课外重点读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另外还有个怎样读的方法问题,叔本华说:“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引向某方面。”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需疑不止如此。”
学用关系,实质是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和着力点问题。首先要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其次是要考虑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和善于行动。”可见,忽视想、说、做三项基本实践,所谓智慧便无从说起。 一位留美博士在进行中美教育比较时说:“在我们不断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让孩子们在题海战术中拼杀,攒足劲往孩子这辆车上装‘货’的时候,美国无论是营造教育氛围,还是设置教育内容,都在刺激着孩子的创造欲望,不断地给孩子这辆车加‘油’。” 其实,在我国也有一些学校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周恩来总理和温家宝总理读中学时的母校南开附中,就特别注重这方面。该校首任校长张伯苓先生早在1916年就明确提出:“办学之目的,在学以致用,学以医愚,学以救国、救世界。”这种大目标、大气魄在该校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端人才。有一个材料列出自从1905到1968的63年间该校中学毕业生中的知名校友共84名,其中有共和国总理2名,副委员长、副总理、政协副主席6名,中科院、中研院和工程院院士42名,学部委员2名,联合国副秘书长1名,其余为各门类著名专家。我想这样辉煌的成果绝不可能是出于偶然。
博专关系,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统筹兼顾问题,谁都知道学识越广越深越好,但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要把握均衡度。在这个关系处理上,基础教育阶段应致力于“为人生垫底”之“博”,而后则应按主攻方向求“专”, 力争博专互济。 在人才学中,“聚焦成才”是一条重要的规律。 它的含义是,要在认识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才目标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去作重点突破。清代诗人曾世霖说:“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专力则必精,分途恐两失。”古往今来,除了少数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可以在众多领域同时做出杰出的贡献以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常态,都要靠“聚焦效应”来取得一定的成果。当然,在集中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碰到相关问题,不搞清就很难进行下去。即使在这时,也要延展有度,不能注意力走失难返。
劳逸关系,是对劳作和休息两方面的统筹兼顾问题,实质是保持学习活动的高效率和可持续问题。处理劳逸关系的关注点,应该是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对学生来说,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分配,不能单凭主观设定,应该讲究学习效果和效率。劳当以可持续为度,逸当以利高效为宜。 另外,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处理劳逸关系,还必须明确,适当的逸不仅是为了劳的效率和效果,更是为了保证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因为对未成年人来说,成长发育也是硬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劳逸结合,越是在紧张的时候,越要注意适当休息。这里有个利弊权衡和科学安排问题,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加强指导,基本态度要坚决。
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关系。“德”主要是指思想品德和道德;“智”主要是指智力、智能和智慧;“体”主要是指肌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德智体三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关系。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是家长、教师和孩子本人对这三个方面育化培养过程所持态度和重视程度。这是一个老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至今没能解决好。半个多世纪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智”有量化考核指标,而且层层抓紧,“德”和“体”只有原则要求,从上到下漠然置之。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一层是对三者的依存和依赖关系的充分认识,另一层是在实践上的时间、精力分配,特别是在实际冲突已经存在的时候,如何来摆布?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切实“种”在家长和孩子的心里。最需要全民清醒的是,背离了“全面协调”的“单出头”发展,很难保证“可持续”!我们一定要从价值观层面来看这三者关系,以自身追求完美生存状态的坚定态度为本,对这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进行动态把握,要让目标和意志充分发挥作用,以做到认识清、摆布好、坚持住。 有了这一条,即使应试教育不改变,那些有“高成就需要”的孩子,自己也可以靠“统筹”实现“兼顾”,就像“世人皆睡我独醒”那种境界。当然只有人才成长环境彻底改善,这个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昨天、今天、明天三者关系。这实质是生命历程中的时与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把握问题。人话百岁,总共才有36500多天。每个人正在过着的都是今天,后边刚过完的是昨天,前边即将过的是明天。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淀好昨天,使用好今天,谋划好明天”。“积淀好昨天”,可使昨天不白过;“谋划好明天”,可使明天变为今天时不慌乱;但最关键的是“使用好今天”,其实,总结昨天和谋划明天,也都是今天的事。我想,如果我们学会这样过日子、想问题、办事情,日子应该会过得很充实。
引导孩子按科学发展观处理“三日”关系,应当设法增强他们关于时间价值的观念,使其懂得虚度光阴是生命的最大浪费,最根本的是要养成一种连贯有序、“与时俱进”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学会在正常情况下能过有条不紊、“天天向上”的积极生活。我曾在前人《明日歌》、《今日歌》和《昨日歌》的基础上,写过《三日歌》:“岁月悠悠似长河,人在“三日舟”中坐。提炼‘昨日’精华素,积淀日久智慧多;谋划‘明日’计长远,渠成水到少周折;着力做好‘今日’事,务实求真不推拖。‘日理三机’自从容,请君记我‘三日歌’”。我认为像这类“为人生垫底”的常识性歌谣,从孩子开始懂事时,就应该让他们知道才好。
(三)
对于这项课题研究,我们按三个群体分别掌握:家长群体,着重探讨家庭和家长对孩子处理十大关系指导的角度、切入点、途径和方法。倡导充分利用亲情纽带,抓住孩子“乐于听大人话”那个阶段的宝贵时机,尽力“供足”三种“垫底”营养(“为人生垫底”的话、故事和书),以贴心人资格,为孩子当好参谋、助手和领路人。切忌不小心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在这方面如果失信、失利、失机,后果不堪设想!教师群体,着重研究学校和教师对孩子处理十大关系指导的角度、切入点、途径和方法。倡导要牢记“亲师信道”的规律,努力培养友情,维系敬畏。尤其要注重“在多元中立主导”。学校和老师在价值观冲突中不能取中立态度,也不能取批判态度,要善用引导,晓之以理。对孩子群体,则主要是引导他们总结本人在处理十大关系实践中的体悟,包括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努力和经验教训等。
为了便于长期和广泛传播,我于2009年8月,把“学生时代十大关系”的内容,写进了朝阳市第一高中百年纪念文章,题目是《燕都学子怀远赋》,特以“为人生打底子”为韵。全赋共813个字,其中十大关系部分占366个字。这篇赋完成后,很快就被“中华辞赋网”、《中华辞赋报》和《中华辞赋》杂志先后刊登,还被收入《中华新辞赋选粹》第二卷。现全文抄录于后,供大家参阅:
朝阳中学,肇基于光绪三十年。何君厚吾,筹资建校,沈公鸣诗,颁章立规。处龙源凤乡,鳞羽交映;伴花宗鸟祖,生命同辉。华夏传统,红山文脉,朝阳精神,融贯萦回。经百年之厚积,呈今日之勃发,第一高中,名盛实随。“上进诚朴,和谐自强”;“爱国立志,崇学尚美”;“笃学善思,创新有恒”。基牢础固,桃李芳菲。前承古,后开今,藉此修齐遵古训;左依山,右傍水,凭兹灵秀育人文。校何以名?唯人才济世,方显作为!
学习者,“用小脑袋装大世界” 之谓也。学生者,学习社会生活之人也。有精论曰:“社会人”缺冷静之脑,“经济人”少温暖之心,“科技人”乏人文思考,“文化人”匮大众认同,唯“知识人”四者兼备,且有高贵灵魂。当今宇宙,以地球而为村,以星际而为邻。现代青年,按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走实事求是之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做与时俱进之人。
生活如网,关系纵横,学子求进,岂可朦胧?一曰师生关系,乃校园人脉之根,“亲师”关涉“信道”,“进门”制约“修行” ,教学相长,其情切切;二曰同学关系,校园人脉之藤,“志同”收获“共勉”,“道合”体验“友朋”,同舟共济,其乐融融;三曰亲子关系,社会人脉之源,虽与生命同来,须因成长渐悟,学会担当,感恩负责;四曰我“我”关系,人格和谐之本,“自我”制约“本我”,“超我”升华“自我”,整体和谐,安身立命;五曰人书关系,学脉之资,以“信息载体”视“书”,按“进学引绳”执“读”,书为我用,我为书主;六曰学用关系,学脉之要,怀“学以致用”而“学”,依“活学活用”而“用”,学用结合,志在“能行”;七曰博专关系,学脉之维,博当因专之需而拓展,专当因博之聚而趋精,博专互济,相得益彰;八曰劳逸关系,学脉之恒,劳当以可持续为度,逸当以利高效为宜,劳逸结合,精力充盈;九曰“三育”关系,德育智育体育,同体依存,鼎足撑持,德以立命,智以立业,体以立身,“科技脑”健,“人文心”平,完美生态;十曰“三日”关系,明日今日昨日,环节关联,履带碾进,谋划明天,用好今天,积淀昨天,为学日益,为人日臻,壮丽人生。
学生时代,力行“准备”,十大关系,追求“明达” ,如馆中学泳,似教场拼搏,正而为习,误而为试,最喜涛涌波汹,何惧风吹浪打!
校之育人,“刮垢磨光” ;国之选人,“爬罗剔抉”;我之成人,层楼循递 。能不敢言大,行尽可求实;给国家效力,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
志存高远,行贵点滴。幼稚无过,成长有理。仰不愧于天,拿得起,放得下,擎得住;俯不怍于人,站得稳,行得通,转得开。幸哉!世界属于我们——天之骄子!未来属于我们——天之骄子!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