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针对目前大学校园建设中出现的文化衰微现象,深入剖析了文化内涵对大学的重要性和大学文化内涵的内容、特性,提出老校区更新、新校区建设必须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独特个性,不可简单移植、复制性的前提条件下,考虑如何从规划的角度去传承及提升其文化内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针对目前大学校园建设中出现的文化衰微现象,深入剖析了文化内涵对大学的重要性和大学文化内涵的内容、特性,提出老校区更新、新校区建设必须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独特个性,不可简单移植、复制性的前提条件下,考虑如何从规划的角度去传承及提升其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江苏自古为文献荟萃之邦,本文认为,应该将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机构的人才资源与文献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编纂出版《江苏文库》,全面收录内容涉及江苏的各类历史资料,同时也选择性收录江苏乡贤著述、历代出版物与公私藏书之代表作.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历来重视对方志的收藏整理利用,历经近百年的积累,在方志的收藏方面居全国前列,2006年国家图书馆提出建设方志馆的工作任务,2007年进行了大量系统的调研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专业志作为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试从国图专业志收藏历史和现状出发,解读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建设状况,提出一些发展构想,以求有益于
高校地方文献部的读者主要是研究地方文化的教师.研究教师的科研特点,利用教师的科研优势,有利于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服务工作.而馆员为教师专业化服务,亦是一个向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馆员的工作能力、科研素养,提升地方文献的收集质量,并逐步实现馆员由管理型向学者型的转变.
期刊是连续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患量大、及时、连续、内容客观真实等特点.只有对地方文献期刊加以充分合理的组织,才能挖掘出地方文献期刊的宝贵的信患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地方文献期刊的范围、种类、分类、标引、索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地方文献期刊的组织进行了探讨.
文章从读者阅读文献内容、目的、深度及阅读手段和途径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社会阅读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加强西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及其数字化、指导西北地方文献的社会阅读、开展专题信息服务及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改善阅读环境、关注弱势群体等读者服务策略.
碑拓作为一种古老的文献形式,自古以来我国的公私收藏机构都非常重视对其的收集和保藏.作者通过参与碑拓的编目整理和出版编辑,结合工作实践,就碑拓资源的整理和开发,谈了具体操作,以及认识和想法.
此文分为两个部分.其第一部分概述业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老学典籍考》课题(世界老学文献资源普查整理与开发研究之第一期工程——印刷型书本式书目)情况,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书目数据库》项目(世界老学文献资源普查整理与开发研究之第二期工程——网络型电子版书目)之构想.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向来是非西方国家现代历程中的重要课题.在众多美国基督教联董会的大学校园计划中,台湾的东海大学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于台湾建筑界与台湾大学校园规划是影响甚巨的.贝聿铭规划的东海校园的关键性影响,可从早期贝聿铭协助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规划当时的上海华东大学与后来担任东海大学校园规划竞图评审所受的启发中看出端倪.因此本文透过格罗皮乌斯华东大学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战乱撤退的13所中国沿海教会大学在美国成立联合董事会,并决定在台湾创办一所教会大学,这就是东海大学的由来,其背后则是美国在冷战布局下对东亚及台湾的支援.创建于1955年,东海大学设在台中市西侧大度山上,早期校园的配置呼应美国大学“博雅教育”精神,以垂直于坡向的林阴道与教堂大草坪为校园主轴,采用合院格局做为学院建筑型式.陈其宽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兴建的校长公馆、招待所、建筑
台湾大学拥有一批由它自己的搜集历史累积而来的自然史类传统典藏,原始的目的是提供教学与研究.这批丰富有价值的藏品,受到愈来愈被时代促使而愈多之人群的求知要求,所驱策改变成为展品.这个将是全校规模的系列性,或至少是联合性质的展示体系,成为台大的课题.各有形、无形的校园社群之环境形式与内容,均将加入这个体系.本文探索在趋势期许下,博物馆之民主化诠释机制和这批自然史类典藏所能提供文化地域的再想象和再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