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视域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teran_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经历了2020年初以来疫情防控"大考",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更加受到各级部门重视。对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审视,在全生命周期视域下探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能够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和健康教育理论,有利于从新的途径找到解决青少年体质和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分别以"全生命周期"、"健康教育""融合发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了自2001年—2021年期间的相关文献资料共计120篇,并对其中36篇密切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查阅了关于全生命周期、健康教育等相关专著3部,梳理了学校卫生和学校体育的相关政策文本,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专家访谈法。分别访谈了社会学、体育学和卫生学领域的8位专家,就本研究提出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生命观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最关键的阶段,是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的奠基阶段。在全生命周期理论下,从生命孕育那一刻开始直到生命结束,都要将体育运动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探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面临诸多困境,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是突破困境的必然路径。研究认为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有:1.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单纯的体育运动技能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了健康知识、科学锻炼知识的传授和健康能力的培养,健康知识学习和健康行为养成呈缺失状态;健康教育教学课时难以落实。2.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首先,当前的体育教师并不完全具备专业的健康教育的能力,由体育教师向"体育与健康"教师转变需要一过程;其次。我国校医室卫生人员队伍整体水平较低,由校医室人员转为健康教育师资目前也有很大困难。3.顶层设计中对健康教育缺乏监督机制。在当前依然以中考、高考等"应试"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下,健康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健康教育还是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在全生命周期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为:1.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并监督实施。要保证健康教育落实到位,不能只在各级文件中对健康教育提及,而是应该在顶层设计中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体系,同时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保障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2.培养专业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学校应专门设置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一方面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具有一定医学相关教育背景,应该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取得教师资格;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健康知识和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提升健康教育能力,从而转为专业健康教育教师。3.提升家长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第一,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家长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促进家长形成健康行为。第二,社区应该定期邀请专业人员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讲座,影响家长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提升家长健康教育能力。4.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机制。首先要成立由主管校长负责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委员会,根据本校具体情况为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性制度环境。二要创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协同管理平台,协同开展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工作。三要教育部门建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专项督导评价体系。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生命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最关键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是关乎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审视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完全人格的形成,为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提升生命质量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还未受到学校重视,这与教育体制、考试制度都有很大关系,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学生体质问题始终无法根本解决。健康教育一直以来主要停留在文件中,学校课程实施中目标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经过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相信教育部门、各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会更重视,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增强健康能力是亟需面对的重大问题,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是解决学生体质问题的必然路径。
其他文献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以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问题,提炼作业主题,分层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和综合性作业任务,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创生多学科整合、实践导行式、学校活动融合式等多维作业形式与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控制作业总量的“减量”目标和激发学习兴趣和作业热情的“提质”目标,落实“双减”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双减”政策呼唤“人”之视界回归。以数量之减、压力之减、片面之减,促质量提升、活力焕发、健全发展,激活家校共育的初心使命。即,关注“人”,发展“人”,成就“人”,培养和谐整全、生命升华、持续发展的“完整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家校双方应共践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共守育人为本思想理念,共营和谐共生家校氛围,共担家校共育权责义务。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庭建设,要高质量服务于立德树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在学生家庭生活建设中,要凝聚共识,更为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要立足学习,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要回归生活,更为强调学生生活体验及其过程;要言传与身教并重,更为注重父母的榜样示范;要结合传统家庭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注重健康家风建设。
学业竞争生态的异化带来学生道德发展隐忧,表现为排他性竞争下的关怀意识淡漠、对抗性比拼下的合作关系破裂和功利化导向下的公共责任缺失。“双减”政策背景下,以道德化视角重塑学业竞争生态,意味着挖掘并彰显学习竞争的道德意蕴,实现学习者从利己排他转向多元共存、从对抗疏离转向协作互助、从追逐功利转向回归初心,具体可围绕制度规则变革、文化氛围更新、行动方式调整三条路径展开。
现如今人们对于高速公路桥梁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检测方式,进行全面的质量评定,才能够保证高速公路桥梁建设满足人们出行的要求。而无损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式,其主要包括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瑞雷面波法等,使用这样的检测方式,不仅能够为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能够切实提高质量事故处理效率。因此,在本文中就针对高速公路桥梁检测方式以及具体的评定方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比较高的认同度,但对理论的知晓度一般,呈现理性认同与朴素认同交织的特点。网络、微信、影视和书籍为农村青年获取理论信息的主要渠道。农村青年对党和政府宣传、报纸、内部文件、书籍、讲座等传统正式载体比较信任,对网络新媒体并不信任。农村青年对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和党团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评价最高,对日常生活、理论培训和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政策,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呈现,能有效抵制过度竞争,缓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促使教育回归其公共属性的同时,能有效遏制消费异化;强调学校教育育人的主体功能,有助于培养具有道德关怀能力的人。指向生态教育的“双减”政策的落实,要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全体师生的生态意识;重视道德教育生态化转向的改革;重视生态教育与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以具有道德和经验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引导学生建构与反思生活。教学要以学生的典型生活事件创设现场体验活动,借助课前调查、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反思生活,联结陌生生活与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体验与对话反思,投入认知、情感、意识、行动等的生命活动,丰润其德性生长。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一种在文言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的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练。简言之,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它具有内容意义上的相互隐含、相互渗
期刊
1.4移动设备的物联1.4.1业务轨迹利用营销GIS系统、车载GPS、移动终端、行为记录仪等功能,实现对任务全过程包括人员、车辆、物资、作业的实时可视化监控。在营销GIS系统地图上,实时了解系统推送的业务工单的处理人员、距离、进度等信息,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将电动汽车、电动三轮车的车载GPS定位信息,统一集成到综合服务中心的车辆管理平台,供电所平台从该平台获取车辆的实时定位数据,形成工作轨迹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