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15周乒乓球运动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效果,同时为了迎合《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确保试点学校每周4节体育课以及2节体育活动课的课程安排。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改革目的在于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等。为推进选择适宜体育运动方案来发展小学生执行功能提供科学的实践证据。国内外学者积极致力于寻找能够促进执行功能发展的,具有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并得出相关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执行功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干预来得到提高,国内学者陈爱国,赵莉等人在研究报告中也有提到,中小强度的运动干预是一项比较简单、合适、安全、经济的干预手段。在整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中发现,大部分的运动对人类执行功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执行功能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对小学生实施科学的运动干预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寻找安全、有效性质的运动干预手段来提高小学生的执行功能并促使其健康成长具有必要性。乒乓球运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同时也根据最新消息得知,乒乓球运动在2020年将成为中考体育项目之一。因此,本研究根据体育学、运动心理科学,通过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15周乒乓球运动的干预,探讨乒乓球运动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效益。研究方法:以经过筛査选取的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学二年级学生40名(乒乓球零基础)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取实验组(男生和女生各10名),另一部分则为对照组(男生和女生各10名)。在体育活动课上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5周、每周2次、每次运动时间为60分钟,共计30课次的乒乓球运动课程干预,对照组正常参加常规体育活动课或自习,不进行乒乓球运动干预。15周实验前后分别使用Flanker任务、N-back任务及DCCS任务测量小学生执行功能的抑制、刷新和转换功能三个子功能的变化,每个子功能的测试指标均为平均正确反应时之差和正确率。研究结果:经过15周乒乓球运动干预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5周乒乓球运动方案在小学生完成Flanker任务抑制能力反应时F(1,40)=0.587;P=0.449>0.05,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正确率在不一致条件下,F(1,40)=1.332;P=0.256>0.05,在一致条件下,F(1,40)=0.304;P=0.584>0.05,结果发现,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上述结果,15周乒乓球运动方案对小学生抑制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小学生完成N-back任务刷新能力反应时F(1,40)=8.668;P=0.005<0.01,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正确率在1-back条件下,F(1,40)=4.8;P=0.035<0.05,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差异,在0-back下,F(1,40)=1.585;P=0.216>0.05,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上述结果,15周乒乓球运动方案对小学生刷新功能有明显影响;对小学生完成DCCS任务转换能力反应时F(1,40)=0.164;P=0.687>0.05,结果发现,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正确率在转换条件下,F(1,40)=7.585;P=0.009<0.01,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在不转换条件下,正确率F(1,40)=0.277;P=0.602>0.05,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上述结果,15周乒乓球运动方案对小学生转换功能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结论:(1)持续15周中等强度的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与步法,结合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测试的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的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2)15周中等强度乒乓球运动干预方案能够有效的促进低年级小学生的刷新功能和转换功能,但是对抑制功能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15周中等强度乒乓球运动干预方案能够有效的促进低年级小学生的刷新功能,在反应时方面,后测比前测做出反应的时间缩短,正确率也有明显的提高。(4)15周中等强度乒乓球运动干预方案能够有效的促进低年级小学生的转换功能,在反应时方面,前测和后测做出反应判断的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后测正确率比前测较高,呈现出明显差异。(5)15周中等强度乒乓球运动干预方案没有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抑制功能产生影响,在反应时方面,前测和后测做出反应判断的时间无明显差异,前测和后测正确率也没有明显的差异。(6)15周中等强度乒乓球运动干预方案对低年级小学生执行功能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乒乓球运动可以作为一种改善和提高执行功能的干预手段,为促进小学生执行功能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