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心脏影像技术以及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不断被心血管内科医生了解。但该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异性诊断方法都尚未明确。近期有研究显示,中青年男性、高强度工作、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对血压、血糖、血脂缺乏监控,这些都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的易患因素。因此,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易患人群进行监控及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定期检测相关分子标志物,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对其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建立其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体系,从而揭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的本质,并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第一部分:对2013年8月到2015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或血流正常的患者8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选标准,纳入54例CSF(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43名男性,平均年龄53岁)和100名NCF(冠脉血流正常)对照者(78名男性,平均年龄53岁)。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建立数据库。 第二部分:纳入于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行冠脉造影诊断为CSF及NCF的患者各20例,对其进行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找出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上诉入选者进行lncRNA基因测序,找出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关联性和预后的相关性较强的目的基因。 结果: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饮酒、心电图结果呈阳性、肌钙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红细胞比积,CSF患者的这些指标与NCF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红细胞比积(OR=0.938,P=0.036)是CSF的危险因素,红细胞比积升高提示CSF风险增加,饮酒(OR=2.574,P=0.045)是CSF的保护因素。 3.对不同性别的CSF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54例患者中男性的平均年龄要小于女性的平均年龄(51.1±9.4VS60.1±10.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对不同年龄组的CSF患者进行男、女人数的比较,发现46-55岁组男性最多,45岁以前女性发病较少,55岁以后女性发病逐渐增加。 5.对CSF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有胸痛症状的患者占50%,有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占13%,(非客观的用词不要出现)胸痛症状为CSF患者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6.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为LAD,占总数的20.4%;最常见的血管受累情况为三支血管受累,占总数的46.3%。CSF患者的造影结果中,多支血管受累占70.4%。 7.CSF组患者单支血管受累与多支血管受累在白细胞、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这些指标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 8.对用药情况进行比较,CSF患者使用硝酸酯类、他汀类较NCF患者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CSF患者出院之后使用的药物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患者对出院前的药物脱落率较高的是曲美他嗪、ACEI/ARB类药物;而出院后患者对遗嘱用药服用率最高的是他汀类,其次是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 9.CSF组IL-6、内皮素1、ICAM-1的浓度要比NCF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根据两组比较所得的基因差异倍数、lncRNA-mRNA交集基因的通路分析,最终结果找到5条目的基因:n342533,ENST00000467896,ENST00000531511,n339264,n345678。 结论:1.本研究提示男性更易患CSF且发病较早。 2.CSF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并且CSF患者心电图的阳性率较高。 3.CSF最多见的冠状动脉血管受累情况是3支血管同时受累,最常见的单支血管受累是前降支受累。 4.红细胞比积是CSF的危险性因素,饮酒是CSF的保护性因素。 5.IL-6、ET-1、ICAM-1浓度偏高,且与CSF相关性较好。 6.lncRNA:n342533,ENST00000467896,ENST00000531511,n339264,n345678作为CSF差异基因,可能参与CSF患者细胞信号调节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