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微血管密度(MVD)和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探讨微血管密度与促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乳腺18例(NB组)、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20例(UDH组)、非典型增生29例(ADH组)、导管原位癌15例(DCIS组)及浸润性导管癌70例(IDC组)中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评估在乳腺导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阶段中微血管密度与三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结果: 1.乳腺IDC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MVD的测定结果 1) CD34标记的MVD测定结果 NB组、UDH组、ADH组、DCIS组和IDC组中CD34标记的MVD依次为14.22±2.89、16.46±2.88、24.97±4.42、35.42±3.52和42.32±2.95。结果显示,CD34标记的MVD随着导管上皮增生病变程度的加重依次增加,并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两组比较发现,除NB组与UDH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 2) CD105标记的MVD测定结果 NB组、UDH组、ADH组、DCIS组和IDC组中CD105标记的MVD依次为0、11.11±1.13、15.81±2.95、25.82±4.10和30.26±3.59。结果显示,CD105标记的MVD随着导管上皮增生病变程度的加重依次增加,并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两组比较发现,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