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大陆的两个基本地质单元,它们构成了在空间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这种共生关系即为盆山稱合。当构造活跃时,山体加快隆升,物源区遭受更强的风化剥蚀、通过介质(水流、风、冰川等)使山体物质被搬运,并最终沉积在盆地中。因此,盆地沉积物不仅记录着流域范围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反映沉积物在风化剥蚀、搬运等地质作用过程中的环境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最西段的酒西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且连续,详细记录了盆地及周缘山地的构造演化和环境演变历史,是探讨和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山耦合系统的理想地区。近年来,酒西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工作的开展,为盆地精细化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本文通过野外考察、横跨盆地不同位置控制性新生代地层剖面实测,结合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首先利用构造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新生代不同时期酒西盆地的边界范围及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编制酒西盆地新生代各层组沉积等厚图。根据盆地不同时期沉积面积和沉积等厚图,获取酒西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沉积通量及其变化序列,并结合研究区新生代构造和古气候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探讨了新生代不同时期沉积通量变化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周缘山体风化剥蚀速率变化的关系,为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气候变化-风化剥蚀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酒西盆地地震剖面的平衡剖面恢复研究表明:新生代酒西盆地边界范围具逐步萎缩的变化特征,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两个平稳缓慢期和两个构造快速缩短期。两个平稳缓慢期分别为新生代初期到渐新世(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1.49Km、7.18%和4.37 cm ·ka-1)和23-8.3Ma(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7.66Km、36.91%和52.11cm·ka-1),构造快速缩短期是30.9-23Ma(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3.66Km、17.64%和46.33cm·ka-1)和8.3Ma至今(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7.94Km、38.27%和95.66cm · ka-1),尤其是8.3Ma以来构造变形显著加强。(2)获得了酒西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各组地层等厚图以及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剥蚀量)及其变化趋势:从火烧沟组(40.2-33.4Ma)到白杨河组(30.8-23.8)地层等厚图由火烧沟组时期平行于西北部阿尔金断裂转变为平行于近东西向北祁连断裂,沉积通量(剥蚀量)由前期31.78Km3/Ma增加到256.2Km3/Ma。疏勒河组地层等厚图分布样式与白杨河组相似,但沉积中心逐步向南部北祁连逆掩断层前缘迁移。中新世早期弓形山段(23-14Ma)沉积通量(剥蚀量)相对前期下降(73.24Km3/Ma),中新世中期胳塘沟段以来(<14Ma)沉积通量(剥蚀量)具阶段性逐步急剧呈倍增大,即沉积通量(剥蚀量)胳塘沟段(14-8.3Ma)为185.99 Km3/Ma、牛胳套段(8.3-4.9Ma)316 Km3/Ma和玉门砾石组(3.66-0.93Ma)387.15 Km3/Ma。(3)火烧沟组(40.2-33.4Ma)到白杨河组(30.9-23.8Ma)沉积通量(周缘山体风化剥蚀量)增加主要是青藏高原持续挤压使祁连山构造隆升导致;中新世早期(疏勒河组弓形山段,23-14Ma)祁连山稳定的构造环境控制了物源区风化剥蚀量相对前期减小,使盆地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中新世中期(疏勒河组胳塘沟段,14-8.3Ma)沉积通量(剥蚀量)相对前期增加是由湿润气候和构造活动共同控制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以来(<8.3Ma,疏勒河组牛胳套段-玉门组)沉积通量(剥蚀量)呈阶段性大幅陡增主要由祁连山阶段性急剧构造隆升导致风化剥蚀量猛增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