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政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但关于财政政策,人们不仅在理论上没有取得统一认识,其实际效果也一直受到质疑,有关财政政策不能有效稳定经济和促进增长的研究成果时常出现。理论认识的不一致和实践效果的不理想,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还没有充分揭示出来。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从真实的经济过程出发来阐释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是否能够对经济发展带来有利影响,关键在于其基本逻辑是否与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相匹配:当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在逻辑上相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二者不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不能促进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以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在逻辑上相匹配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财政政策影响经济活动入口和基本过程的分析来阐述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货币流通是连接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基本桥梁,是二者在逻辑上匹配起来的结合点,货币是财政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基本入口。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财政政策的实施直接带来货币分布的改变,影响居民、企业、政府等不同部门实际占有的货币数量比例,即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第二个阶段是货币分布的改变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由于货币在不同部门中的流通速度不一样,因此货币分布的改变,就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第三个阶段是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会带来实际产出的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会带来货币流通量的改变,从而带动商品流通量的改变,并最终影响商品生产和实际产出。因此,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货币的空间分布从而改变货币流通速度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这是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关键。本文的创新性观点是,财政政策要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必须要能够改变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评价财政政策效果的基本指标:如果一项财政政策的实施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就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果一项财政政策的实施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就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阻碍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达到最高水平时的财政政策,就是最优的财政政策。因此,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一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样的道理,减少支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也不一定对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一项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不能以是否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等为标准,而是要看其怎样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从货币流通速度出发,不仅可以对财政支出增加带来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综合结果进行评估,而且可以对有关财政政策的各种争论进行解释。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五章对上述基本观点进行了论证。第一章重点介绍财政政策作用机理和效果评估两方面的文献,并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第二章从货币流通速度角度阐释了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本章以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分析为起点,指出财政政策要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必须通过改变货币的运动形态从而改变货币的流通量。而财政政策改变货币流通量的根本途径,就是改变货币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第三章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数学分析。本章构建了财政政策的传导模型,并以传导模型为基础,对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五种情形以及最优财政政策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回答了如何判断财政政策是否达到最优状态这一基本问题。第四章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本章对扩张性和紧缩性等不同类型财政政策下财政支出、货币流通速度与总产出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基本结论。同时,本章还以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为基础,揭示了财政政策的具体作用过程,并从货币分布与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的视角进行了解释。第五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改进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本文的最主要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看待财政政策的新视角,增进了对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当前关于财政政策效果的各种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