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两次转向实现了三大根本性突破,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把翻译放到文化语境中来进行考察。
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伊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理论为翻译文学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中国翻译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
本文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转折时期即“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文学进行研究,以此来考察多元系统理论对于中国翻译文学的解释和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多元系统理论做出一个科学评价。
本文以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为例,从四个方面即:翻译活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中国文学当时的形势以及在世界文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译者对译介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文学对译语文学的作用,对这一时期中国翻译文学进行研究,利用其结论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的合理性及其理论缺陷。
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相对于传统翻译理论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把翻译看成是孤立的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是把翻译放到整个文化系统中来审视。
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分析也发现多元系统论的论述不够全面,忽视了多元系统中的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同时译者对于当时目标语文化的主观定位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其次,翻译文学在目标语文化中是处于中心地位还是边缘地位也要受到目标语文化界和翻译界的主观认识的影响,即翻译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取决于目标语文化界和翻译界对其的认识和其地位及作用的肯定。再次,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对目标语文化的作用也取决于翻译文学在目标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通过对中国五四前后翻译文学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论断不够全面,其中还包含有译者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多元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状况。本章首先区分了中国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两个概念,然后分别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社会及文化状况以及中国翻译文学的特征。第三章以这一时期中国翻译文学为例分析多元系统理论的观点,本章根据这一时期中国翻译文学产生和存在的时代背景,对译介的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文学对译语文学的影响等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的观点。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第四章尝试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并主要探讨了该理论自身的理论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