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经常项目失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它长年的持续顺差,不仅加大了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带来了与美国、欧盟等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目前对于中国经常项目失衡的分析范围主要集中在外汇储备、汇率、货币供给和国内物价等方面,但众说纷纭,无统一的解释。除此之外,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使用跨期均衡模型来解释经常项目失衡问题,但多是基于平滑的视角,而从平滑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应是逆差,与事实相悖。因此,找到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关键原因变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选用当前的主流分析法,基于跨期均衡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消费倾斜系数与经常项目之间的动态关系,从一个全新视角诠释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对正确看待中国经常项目失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对于中国消费倾斜系数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关系,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方面:引入具有微观基础的跨期均衡分析法,得出最优消费解,将其分解为受收入变量(预期未来收入和国外净资产)影响的平滑性消费和受倾斜性因素影响的倾斜性消费,并依此将经常项目分解为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倾斜性经常项目。当倾斜性因素导致消费者偏好延迟型消费时,倾斜消费路径向上,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当倾斜性因素导致消费者偏好超前型消费时,倾斜消费路径向下,倾斜性经常项目逆差;当实际消费等于平滑消费时,实际经常项目等于平滑性经常项目,倾斜性经常项目平衡。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基于1994-2011年中国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季度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验证消费倾斜系数的存在性并得出部分时间段内消费倾斜系数的值,然后按照合理的趋势填补空缺值,得出完整的消费倾斜系数的滚动变化数据。结果表明:我国消费倾斜系数的滚动路径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1997.4-2007.4区间达到最大值,后期逐渐下降,但消费倾斜系数始终保持大于1,也就是消费者偏好延迟型消费,最终导致倾斜性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本文认为延迟型倾斜消费主要是由预期支出压力造成的。为进一步验证这个想法,本文将消费倾斜系数与国内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文教科技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三个变量做了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文教科技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都是消费倾斜系数的格兰杰原因,且与其存在负相关的关系。此外为更好的解释后期消费倾斜系数下降的原因,本文基于1998至今的房价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倾斜系数做了相关检验,结果表明房价和消费倾斜系数之间存在长期负向的关系,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倾斜系数之间存在长期正向关系,并且互为格兰杰原因。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经常项目的动态与消费倾斜系数的变动关系紧密。若不考虑倾斜性因素,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应该是经常项目的逆差。实际经常项目顺差是因为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大于平滑性经常项目逆差,说明倾斜消费行为对经常项目的影响程度更甚于平滑消费。降低支出预期比提高居民收入更加有利于降低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通过对消费倾斜系数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本文建议政府可从降低通货膨胀,增加住房、医疗和教育体系支出等方面降低消费者刚性支出预期,从而降低倾斜性因素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效果,以缓解中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