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调查河南农村地区部分成年居民的一般资料、血脂各指标以及膳食摄入情况等资料,获得该人群特定膳食模式,探讨该人群特定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为控制血脂异常的发生发展提供饮食方面的相关数据资料。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河南农村队列研究(ChiCTR-OOC-15006699)”的基线数据资料,通过包括膳食调查在内的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指标检测等方法共采集39259名成年调查对象的信息;在排除膳食数据缺失、血脂指标不全或相关体格测量信息缺失的调查对象后,本研究共纳入29538名18-79岁的河南农村常住居民。由于以内脏脂肪组织变化为特征的腹型肥胖可能与血脂异常有关;因此,本研究利用降秩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包括了主食类、红肉类、白肉类、鱼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新鲜水果、蔬菜、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杂粮类及动物油类等12个z-转换的膳食食物组数据为自变量,以内脏脂肪指数为反应变量的腹型肥胖膳食模式。不同组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比较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等进行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相关指标的关联分析;并进行了以内脏脂肪指数为中介的中介效应分析。质量控制贯穿整个过程。统计分析采SAS9.1,SPSS25.0等统计软件进行。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了 29538人,平均年龄为55.44± 12.35岁;本研究对象以女性人群居多,占比为59.4%。该人群血脂异常的粗患病率为34.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5.5%,女性患病率为33.4%。2.通过降秩回归获得腹型肥胖(高内脏脂肪指数)膳食模式,以精制米面类、红肉类、豆类和杂粮类因子得分较高,奶制品、新鲜水果、新鲜蔬菜等食物因子得分较低为特征。3.研究发现,腹型肥胖膳食模式评分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P<0.05);将膳食模式得分四分位后,与该模式最低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分位数组人群血脂异常的比值比较高,比值比(Odds Ratio,OR)(95%CI,confidence interval)为1.328(1.228-1.437);且该膳食模式得分与各个血脂异常分型均呈正相关(P<0.05)。4.该膳食模式评分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215);与内脏脂肪指数的增加同样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1)。5.中介分析表明,内脏脂肪堆积对腹型肥胖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的的关系产生部分中介效应,OR(95%CI)为1.068(1.058-1.077),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26%。结论1.该人群的腹型肥胖膳食模式以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新鲜水果、蔬菜、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为特征。该膳食模式可能与内脏脂肪指数增加(内脏脂肪堆积)有关。2.腹型肥胖膳食模式评分与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增加,与内脏脂肪指数增加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在调整各混杂因素后,该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各个分型呈正相关。3.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对该特定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