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荣辱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都有涉及荣辱问题的阐述,此后经过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继承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其稳定的内容和特征。古代荣辱观念有着其深刻的人性论基础,并呈现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特征,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知耻”作为道德自律的心理基础;以“道德荣誉”为价值目标,以“君子人格”为精神诉求的传统荣辱观。一方面,它对古人的个人修养和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的理想人格追求,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等均与古人普遍认同的荣辱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古代荣辱观念也有一些负面的内容,制约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环境、社会习俗、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对于事物的道德评判原则有所不同,荣辱观念也有所差异。如西方文化中的荣辱观念建立于基督教“原罪”思想以及“正义”原则基础之上,笔者认为,这相较于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荣辱观表现出“耻感”倾向的内在特征以及“仁”、“义”的道德评判原则。由此也造成了中西方社会人们迥异的理想人格特征及人生价值取向。因此,一方面,从中西荣辱观的内在特征对比分析中,可以更好地凸显中国传统荣辱观的耻感传统,另一方面,从对中西方社会的道德评判原则及人生价值取向的对比中,探索二者的差异与价值共识,从而为更深入的研究做好铺垫。传统荣辱观虽然对古人的个人修养和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价值趋势的加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追求个人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公平正义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人们普遍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困境。传统的荣辱思想失去了对人们理性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不得不说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的相互适应中出现了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当挖掘传统思想中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相通的部分,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以解决现代人在价值诉求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当代公民理性的价值取向的确立发挥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