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1975年的德语作家丹尼尔﹒克尔曼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文学生涯,其时正值千年之交,无疑属于当代文学的范畴。在时代语境上,他既承袭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流脉,又正值“后现代”概念日益陈旧、文学迎来“叙事的回归”。文学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学内部和文学以外的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互文性”。
本文从文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首先梳理时间主题在现代以来人类文明的不同领域的重要话语,为文学研究提供语境。
在从古到今所有的人类文明中,时间都是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概念。启蒙时期以来,对时间的讨论经历了几次热潮,几乎涉及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最近的一次热潮正是由千年之交这一特别的时间点所引发的。在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重要领域,人们对“物理时间”、人的“生物时间”以及“内在时间”等概念不断挖掘和探讨,这些来自不同角度和学科的时间话语既有呼应也有差异,这并不能被视为真伪有别,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当代文明对于时间这一古老话题的复杂而多维的认知和理解。
在当代的德语作家中,克尔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间话语的源流与现状的高度敏感和全面理解,时间主题贯穿着他的创作。本文以克尔曼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呈现出的时间形态和时间体验进行分析,探讨由此反应出的当代时间观念,考察进入克尔曼文学世界的时间话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学对文学外部多角度的时间话语如何进行吸收、转化与呈现,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与审美的时间话语。
克尔曼的作品跨越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借鉴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让人难以在“现代派”“现实主义”或者“后现代”的流派中归类。他打破时空观念,采取多视角叙述,将真实与幻想、历史与虚构、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穿插交错、嵌入融合,运用大量的符号和象征构建了独特的克尔曼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有关时间的理论,将“瞬间”、“当下”以及人无限延展的主观时间作为文学话语的重要时间形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还原常常被忽略的人于特定时间的感官感受和情绪体验。他的作品如《马勒的时间》将科学领域的时间话语引入文学语境,将“熵”的概念加以文学变形,刻画现代人在不断流逝的线性时间下所遭受的焦虑和绝望。《测量世界》将“年华老去”作为主题之一,对用理性主义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尝试提出了质疑。《我与卡明斯基》则通过对卡明斯基青年时代情人的探访,探讨了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的虚无。《最遥远的地方》将死亡的瞬间变形为文学创作自由驰骋的文学时间,营造出斑斓迷幻的梦幻世界。《名声》关注到信息革命以来现代媒介造成的平行时间和多重身份,《你本应离开》将量子力学的平行时空假设通过文学想象呈现出来,搭建起一个奇异、神秘而惊悚的文学时空。短篇小说集《阳光下》可谓是当代人种种时间体验的集合大观。克尔曼的新作《缇尔》则将传奇人物“捣蛋鬼提尔”的故事背景放在世界被理性“测量”前的三十年战争时期,展现了“非理性”下的时间形象和时间体验:时间还臣服于强大的咒语,龙还生活在世界的北方,生者与死者共存于同一个时空,缇尔演绎着不死的奇迹。
文学作为媒介,吸纳了历史和当代各领域的时间话语,并在种种时间话语之外开创了自治自主的美学时间,以独立的姿态提供了其他时间话语所不能替代的知识和世界观。本文通过对克尔曼作品中的时间话语的梳理,展现了文学对时间的想象,反思了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对时间的构形。他的世界里,被理性攫获的现代人无法在宗教或者神话中与永恒建立关联,只能在所有形而上的终极意义瓦解之后,面对意义的虚空,独自踏上对时间的抵抗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与时间缠斗不休,伤痕累累,却无法逃离这场西西弗斯式的苦难。克尔曼的世界是虚无主义的,只是这种虚无主义在克尔曼这里并非消极和沉沦的同义词。正如他在《F》中塑造的命运多舛的传奇先祖,在艰辛困境中抗拒着死亡,在时间苦难中发现值得大笑的瞬间。时间的虚无主义在美学的观照下可以是乐观而积极的,这就是克尔曼的文学世界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从文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首先梳理时间主题在现代以来人类文明的不同领域的重要话语,为文学研究提供语境。
在从古到今所有的人类文明中,时间都是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概念。启蒙时期以来,对时间的讨论经历了几次热潮,几乎涉及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最近的一次热潮正是由千年之交这一特别的时间点所引发的。在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重要领域,人们对“物理时间”、人的“生物时间”以及“内在时间”等概念不断挖掘和探讨,这些来自不同角度和学科的时间话语既有呼应也有差异,这并不能被视为真伪有别,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当代文明对于时间这一古老话题的复杂而多维的认知和理解。
在当代的德语作家中,克尔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间话语的源流与现状的高度敏感和全面理解,时间主题贯穿着他的创作。本文以克尔曼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呈现出的时间形态和时间体验进行分析,探讨由此反应出的当代时间观念,考察进入克尔曼文学世界的时间话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学对文学外部多角度的时间话语如何进行吸收、转化与呈现,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与审美的时间话语。
克尔曼的作品跨越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借鉴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让人难以在“现代派”“现实主义”或者“后现代”的流派中归类。他打破时空观念,采取多视角叙述,将真实与幻想、历史与虚构、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穿插交错、嵌入融合,运用大量的符号和象征构建了独特的克尔曼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有关时间的理论,将“瞬间”、“当下”以及人无限延展的主观时间作为文学话语的重要时间形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还原常常被忽略的人于特定时间的感官感受和情绪体验。他的作品如《马勒的时间》将科学领域的时间话语引入文学语境,将“熵”的概念加以文学变形,刻画现代人在不断流逝的线性时间下所遭受的焦虑和绝望。《测量世界》将“年华老去”作为主题之一,对用理性主义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尝试提出了质疑。《我与卡明斯基》则通过对卡明斯基青年时代情人的探访,探讨了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的虚无。《最遥远的地方》将死亡的瞬间变形为文学创作自由驰骋的文学时间,营造出斑斓迷幻的梦幻世界。《名声》关注到信息革命以来现代媒介造成的平行时间和多重身份,《你本应离开》将量子力学的平行时空假设通过文学想象呈现出来,搭建起一个奇异、神秘而惊悚的文学时空。短篇小说集《阳光下》可谓是当代人种种时间体验的集合大观。克尔曼的新作《缇尔》则将传奇人物“捣蛋鬼提尔”的故事背景放在世界被理性“测量”前的三十年战争时期,展现了“非理性”下的时间形象和时间体验:时间还臣服于强大的咒语,龙还生活在世界的北方,生者与死者共存于同一个时空,缇尔演绎着不死的奇迹。
文学作为媒介,吸纳了历史和当代各领域的时间话语,并在种种时间话语之外开创了自治自主的美学时间,以独立的姿态提供了其他时间话语所不能替代的知识和世界观。本文通过对克尔曼作品中的时间话语的梳理,展现了文学对时间的想象,反思了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对时间的构形。他的世界里,被理性攫获的现代人无法在宗教或者神话中与永恒建立关联,只能在所有形而上的终极意义瓦解之后,面对意义的虚空,独自踏上对时间的抵抗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与时间缠斗不休,伤痕累累,却无法逃离这场西西弗斯式的苦难。克尔曼的世界是虚无主义的,只是这种虚无主义在克尔曼这里并非消极和沉沦的同义词。正如他在《F》中塑造的命运多舛的传奇先祖,在艰辛困境中抗拒着死亡,在时间苦难中发现值得大笑的瞬间。时间的虚无主义在美学的观照下可以是乐观而积极的,这就是克尔曼的文学世界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