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浊上变去”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shenshi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汉语“全浊上声变去声(以下简称“浊上变去”)”的音变现象.“浊上变去”是汉语中古时期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和去声合流的现象。很多学者研究过相关课题,大致认为“浊上变去”产生於中晚唐,但对於这项音变起始於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演变,该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未有定论。对於“浊上变去”的产生,本文主要用唐诗上去声押韵材料来证明其产生时期;对於“浊上变去”的演变,本文主要用唐代“浊上变去”字和“浊上未变去”字在宋代以後的演变情况来做比较。本文全文分五章探讨。   第一章是绪论,概括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介绍前人对“浊上变去”的研究成果,敍述现代汉语方言中“浊上变去”的情况。   第二章探讨唐代的“浊上变去”。一般认为“浊上变去”产生於唐代,但也有人认为早於唐代。本文首先证明“浊上变去”是产生於唐代,其次,从唐代的韵书、韵文等文献材料中探讨“浊上变去”的产生时间和地点。先将《全唐诗》中上去声押韵的5490个韵段,按照全浊上声、非全浊上声和去声的各种相押情况进行分类。考察上去声押韵字的音韵地位时,特别注意上去异调字。对於上去异调字,通过音义关系确认该诗句中用作上声还是去声。另外,本文为了排除偶然相押的可能,探讨全浊上声字和去声字相押的韵段时,只有挑选韵段较长的诗。结果,发现符合以上标准,而且反映“浊上变去”的时间最早的诗人,为初唐的来之问和盛唐的杜甫。由此推测出,“浊上变去”发生时期为初唐或盛唐,发生地点在中原地区。   第三章考察宋代以後的“浊上变去”.是将元代《中原音韵》和明代《中州音韵》中的中古全浊上声字的分布进行一番整理,互相比较。从中发现遗两本韵书“浊上变去”的比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可以说“浊上变去”这项音变基本上完成了.但“浊上变去”遗保留了不少“浊上仍读上声”字。   第四章考察“浊上变去”演变的轨蹟与动因.本文发现“浊上变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声调本身的演变规律。并且以第二、三章的“浊上变去”材料为例,探讨“浊上变去”从哪个声母、哪个韵母开始和“浊上变去”扩散的情况。最後,本文认为在汉语史中“浊上变去”保持着如此强大的扩散力量的原因,和唐代以来通语的扩散很有关系。   第五章是结论,简单地敍述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颜色词作为基本词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颜色词的文化含义,由于其具有民族性、隐蔽性,以及相对零散等特点,是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颜
明清戏曲评点是明清时期[1368—1911]创作的附于戏曲文本的一种批评性文字,是一种重要的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料。它与曲话和戏曲论著一起,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批评形
学位
在达慕思大学一北京师范大学汉语短训班的学生作文中,我们发现教材的词汇处理对学生的词汇习得有很大影响,学生词汇习得中的一些问题恰好是由教材对词汇的处理不当造成的。前人
法籍华裔学者程抱一在诗歌、小说以及中西文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法国乃至欧洲获得如潮好评,自2002年程抱一获聘法兰西学院院士以来,国内对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开始。程
微课是新时代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微课的运用范畴极其广泛.无论是在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中,均具备相应的辅助作用.因此,若想加强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便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
西瓜是人们最喜爱的生食瓜之一,果实多汁而味甜,含多种维生素、矿物盐。近两年西瓜种植户大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要想获得优质、高产,就必须依据西瓜的生物学特性,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也是现代社会中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家。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领域中,他的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他独辟蹊径地从宗
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的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对在京俄罗斯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为了解来华留学生适应状况,发现留学生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2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到天津检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他慰问了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看望了群众。在企业,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