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经学、史学和文辞的角度对吕祖谦《左氏博议》加以论析。这些角度都是宏观性的,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然而,相比较而言,吕祖谦《左氏博议》更加适合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考察,这是由《左氏博议》的一些特性决定的。首先,它依据《左传》发论,而《左传》向来被儒士视为阐释经典的著作,与《春秋》经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能忽视它在经学上的意义。其次,《左传》又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吕祖谦是依据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发论。作者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也是我们在读《左氏博议》时所不能忽视的。最后,《左氏博议》是为了古代科举考试而编写的应试文章,具有一定的范本意义,可以让初次习文的人有一定的借鉴。它作为古代有代表意义的“经义”体文集,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八股文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从文辞的角度去分析。在结构安排方面,本文首先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版本流传,随即进入论文的主体,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对论文进行补充。
主体的第一部分从经学的角度分析《左氏博议》。《左传》之所以受到重视,并被纳入科考的范围,正是由于它所依傍的《春秋》拥有“经”的地位。前儒已经花了许多精力来探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吕祖谦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突破,但对《左传》的分析更加细致,甚至有些琐碎,吕祖谦往往是在这些方面超越前人,因而带有翻案的习气。另外,吕祖谦还对《左传》的作者提出了一些批评。然而,朱熹对《左氏博议》的议论方式有所批评,但在经学思想方面,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分歧。而朱熹之所以对《左氏博议》提出批评,主要是因为他忽略了《左氏博议》的“经义”体特点。
第二部分从史学的角度分析《左氏博议》。和一般的史论不同,《左氏博议》更加游离于历史之外,具有更多的发挥性和引申性,而且多从小处立论。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候,作者往往将自己置身于完美道德的高度,而将历史客体置于审判之席,因而不免有“判官”之讥。作者似乎也乐意承担历史“判官”的使命,俨然大公无私。然而一旦回到现实,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人也不免于审判的时候,作者则显然要宽容许多。如两宋之交,作者的曾祖吕好问曾经出仕张邦昌伪朝,颇受人诟病,吕祖谦则曲意声辩。而后来的王夫之则再次“审判”吕好问,王夫之使用的“审判”方法类似《左氏博议》。
第三部分从文辞的角度分析《左氏博议》。唐宋之际的古文运动并没有使骈文消歇,骈文的形式甚至影响了通经致用的“经义”体文章。论文的这一部分主要借助启功先生对骈文的分析成果和范式,对《左氏博议》的文辞进行分析。后世的八股文实际上是脱胎于两宋的“经义”,对“经义”体的《左氏博议》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后世的八股文;反之,对八股文的了解也可以促进对“经义”体的《左氏博议》的了解。因此,本文也将启功先生对八股文的分析模式应用到《左氏博议》上,比较深入地去揭示《左氏博议》的文体特征。文章最后附录了吕祖谦的传记,并对传记加以疏证,以补充论文主体部分所没有涉及的作者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