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市民化是同步协调进行进行的。随着这些国家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日益扩张,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发展中实现了非农就业,在城市扩张中实现了在城市的定居,从而完全实现了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与市民化是一次性完成的。而在中国由于城乡二元户籍的限制,农民在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人口流动所应获得的市民身份,因此就形成了目前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从而导致了他们在城乡间的流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移等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向现代城市居民全面转移的机遇。截止2013年,农民工流动人口已达到了2.69亿人,规模如此之大,必须足够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来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城乡间流动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导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农民工城乡间流动的规模和特点。用列表和图表的方式对农民工目前的规模和特点进行了清晰的归纳和整理,即农民工流动总量已经达到了2.69亿人,同时农民工城乡流动表现出了以下几点:第一,近几年外出农民工总量占农民工总量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相反本地农民工总量占农民工总量的比例却呈上升的趋势;第二,举家外出农民工数量虽不断增多,但与住户农民工相比,其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仍较低;第三,省内流动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第四,以年或季度为周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候鸟式”流动。第三部分(即第3章)是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的带来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劳动待遇和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经济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不能市民化使收入增长缓慢,不利于农民工潜在的消费需求向有效需求的转变和耕地撂荒,宅基地带基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两个方面;社会管理问题体现在大量的农民工外出给农村发展带来了隐患和农民工城乡间流动带来“城市病”两个方面。第四部分(即第四章)是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城乡间流动影响的理论分析。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目标入手,对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城乡间流动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得出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城乡间流动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农民工城乡间流动问题的解决,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民工城乡间流动的重要途径。第五部分(即第五章)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实证分析。首先,对我国城镇化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再次,用农民工数量做因变量和城市化率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对城镇化对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六部分(即第六章)是对策建议。在社会转型背景和宏观政策环境下,结合前面的实证结论,再拟结合更宏观的因素在更宽泛意义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包括农民工城镇落户、农民工土地流转、农民工住房保障、农民工劳动就业、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六个方面,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所裨益。第七部分(即第七章)是全文总结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个人情况和文章不足提出预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