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是起源于胆道树上不同位置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也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消化道肿瘤的3%,但作为肝胆系统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近年来逐渐增高。最早在1840年由Durand-Fardel教授报道该肿瘤。根据胆管解剖学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分类为肝外胆管癌(90%)和肝内胆管癌(iCCA)(10%)两种不同类型。。目前为止,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胆管癌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然而,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灵敏度高的肿瘤标记物,与此同时由于胆管位置特殊,CCA的生物学行为特点容易侵犯邻近组织、血管呈浸润性生长,确诊为CCA的患者中大部分已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只能行姑息性的减黄手术或者保守治疗。此外,胆管癌对辅助放疗及化疗的敏感性低,这让胆管癌的生存率进一步降低。上述这些因素导致绝大多数胆管癌患者的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因此,进一步研究CCA的发病机制,探明机制间的相关联系,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提高CCA的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措施,具有深远意义。与此同时,IL-6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机体的免疫调节、调控多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过程扮演重要角色。何桂金等[1]检测了胆管良、恶性疾病患者中血清IL-6水平,发现胆管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增高,且血清IL-6水平变化与胆管癌病灶大小之间呈正相关目的研究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水平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二者与胆管癌临床生物学指征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60例经病理确诊的胆管癌患者的石蜡切片以及其中20例可获得的癌旁正常胆管组织石蜡切片中IL-6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40例胆管癌患者癌及其癌旁组织中IL-6及其受体的水平,分析IL-6与胆管癌临床生物学指征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IL-6蛋白在胆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66.7%)比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20%)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IL-6表达水平(0.780±0.120)较癌旁组织0.158±0.059)显著增高(P<0.05);IL-6的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各自为25.3个月和5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高表达程度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IL-6很可能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对其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