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文化的传承便是先哲们关心的主题。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时空环境,而课堂正是这种用于传承文化的时空环境的最典型代表。课堂是师生在特定的时空中交集并共同演绎生命意义的舞台。从历史上看,某一时期的课堂大多具有类似的性质与特点,从而形成特定的课堂范式。课堂范式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转换。在班级授课制建立之前的课堂范式可称之为“前课堂范式”。班级授课制确立之后,“技术课堂范式”成为学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范式。技术课堂范式又可区分为强控制课堂范式和弱控制课堂范式。从前课堂范式到技术课堂范式是一次重大的范式转换。技术课堂范式是工业时代课堂的典型,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最广。技术课堂范式以科学和技术为尺度,以提高人的认知效率为直接目的,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终极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智力革命。但是,正如人类社会在技术理性的指引下已经出现了诸如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等消极后果一样,以技术理性为指导的课堂也出现了诸如课堂生态碎片化、教学过程模式化、学生个性齐一化等负面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以生态课堂取代技术课堂便成为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课堂就是生态状态下的课堂。从本质上说,生态课堂是一个联系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共生的课堂。其内涵主要包括课堂中的环境生态、文化生态、行为生态以及心理生态等。与传统技术课堂相比,生态课堂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包括开放性、多样性、整体性、自组织性和生成性等。构建生态课堂,具体地说,就是要形成开放多样的生态课程类型,确立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构建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建立动态发展的生态评价机制,创设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部分,通过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课堂范式的审视和比较,说明生态课堂理念的提出是课堂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部分,对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探讨;第四部分,提出构建生态课堂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