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当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中西医诊治进展,对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临床经验进行初步学习整理。方法:本文分西医综述、中医综述、临床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述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再通过查阅对比近30年来不同时期国内外西医文献中提出的ITP的病名及代表性诊断标准,分析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过程。由于ITP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的疾病,该部分从机制入手列举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鉴别诊断。最后筛选汇总近5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等文献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儿童治疗相关内容,整体把握本病的治疗进展情况。第二部分梳理诊治儿童ITP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中华医典》等数据库中查找ITP相关症状、病名的代表性古代中医文献,加以分析总结。另一方面,现代中医文献内容则主要来源于近5年CNKI数据库及专著,并以简要介绍导师诊治ITP的观点为结尾。第三部分以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初诊中药处方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并归类,统计患儿治疗前后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变化及疗效,对导师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原因未明的单纯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被称作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血常规等检查,尚没有金标准,不典型者可完善骨穿、免疫及病毒病原等相关检查除外其他疾病。本病的分期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划分为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西医治疗本病常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无效者酌情选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促血小板生成剂、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治疗。但相对成人而言,多数ITP患儿预后良好,约3%慢性ITP会发展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更为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古代文献中“血证”、“鼻衄”、“肌衄”等病证的论治可以作为治疗儿童ITP的借鉴。现代医家根据其发病特点及机制,发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分阶段、辨标本,从五脏虚实、气血阴阳盛衰的角度循方选药,或者与一线西药同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根据临床所见,认为ITP早期多以热迫血行为主要病机,后期多有血脉瘀阻、气血不足、阴虚火旺之候,而热与瘀贯穿本病始终。故以自拟仙芍丹归草汤辨证加减治疗。对于病程较长、疗效不佳的患儿,导师采取个体化的综合疗法,酌情配合免疫调节、抗感染等西药,丰富了治疗手段,疗效也较为满意。本研究观察了22例在导师门诊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统计初诊中药处方以补气温阳药(炙黄芪、太子参/党参、大枣、菟丝子、肉桂)、养阴补血药(煅龙骨、山茱萸、白芍、当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药(黄芩、土茯苓、白茅根、生地黄、牡丹皮、仙鹤草)为主要构成,佐以川芎等行气活血,细辛、桂枝祛风散邪,苍术、鸡内金健脾助运,再根据患儿情况加减。治疗期间配合口服多种维生素,部分患儿继续服用未减停的小剂量激素并适当补钙。治疗3个月时绝大多数(11/15)患儿已无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中位数较前无明显变化。将治疗未满3个月的病例也纳入统计,则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疗效的总有效(完全反应+有效)率分别为15.0%、15.8%、33.3%。在本次观察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22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36.4%,其中5例有复发,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尚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研究。治疗的安全性评估也需要更多样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病例随访。结论: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时扶正与解毒并举,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多个方面入手,兼顾阴阳互根互用,气血同调,去瘀生新,从整体把握患儿体质,从疾病发展阶段分析虚实变化,辨证施治。患儿在3个月左右出血情况大都明显好转,血小板计数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