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民国建筑是我国近代建筑的精品,在建筑形制、建筑方法等方面较之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都有很大的创新。融入了西方近现代建筑理念的南京民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中国建筑近代化的一次探索,事实也证明,这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建筑探索是成功的,产生了诸如中山陵、总统府等同时兼具中西方双重特点的精品建筑,形成了民国时期“五院六部”国家统治机构的办公场所,对当时南京市的市容市貌,对当代建筑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针对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层面,而对南京民国建筑作为一种符号创造和作为一种符号指代的特征挖掘还相对较少。本文结合民俗学理论,通过对现有南京民国建筑民俗材料的发掘,以民俗符号理论为支撑,对南京民国建筑这一由符号组成到最终成为符号的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南京民国建筑在本质上仍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建筑自身仍然融合着众多的传统建筑符号,而正是这些传统建筑符号的存在,使得南京民国建筑在文化层面上也同样成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种表现。但南京民国建筑并非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它同时结合了西方建筑工艺,是一次综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和建造工艺建筑技术的创新。本文从符号理论出发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解读。全文围绕“符号组成建筑,建筑成为符号”的总体思路,在第二章中通过对符号理论的分析运用,论证出南京民国建筑可以作为符号被解读。第三章和第四章结合影响符号创作的两大因素——人和环境,分析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建筑师队伍和建筑环境,得出正是建筑师队伍组成的中西结合性质和建筑环境对民族主义的要求,才创作出具有自我独特特征的南京民国建筑。第五章在建筑符号被创作出来后,对南京民国建筑作一综合分析,探究其自身所存有的传统建筑符号及这些符号背后的人文理念,指出中国建筑“意”先于“形”的表达方式。最后第六章,将南京民国建筑放置在现代的环境中,此时的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指代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典型的中国建筑,面对当代“千城一面”的建筑设计,分析南京民国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