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大量高效率的精密用电器接入到电力系统中,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线性电力电子器件和具有随机波动特性的新型能源不断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大量高效率的精密用电器接入到电力系统中,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线性电力电子器件和具有随机波动特性的新型能源不断投入使用,造成电力系统产生信号波形畸变、电压不稳定、谐波成分增加等电能质量问题。电网中的电能污染日益严重,对电网安全和用电设备稳定运行造成了潜在威胁,电能质量信号识别问题已经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复杂电能质量扰动信号辨识问题,基于多分辨率S变换理论,完成扰动信号的特征提取,结合决策树分类器和卷积神经网络知识,实现对复杂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快速识别。模拟仿真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识别准确率和时效性方面具有优势,可满足实际电网对于扰动信号识别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具体研究成果概括如下:针对标准S变换时频分辨率变化不灵活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分辨率S变换方法。通过引入调节因子对高斯窗函数特征进行调整,实现时频分辨率灵活设置,提升算法的时频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最优问题求解理论,实现多分辨率S变换关键参数自适应确定,满足电能质量信号处理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统计学角度出发,从能量演变和频率变化角度刻画扰动特征,构建扰动信号特征统计量,对扰动信号局部能量和局部频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表征,为电能质量信号的识别奠定基础。最后,结合决策树分类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扰动信号在特征值方面的差异,实现复杂扰动信号的准确识别。结合机器学习理论,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电能质量信号识别领域。在多分辨率S变换时频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特点,搭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实现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智能识别。具体地说,利用多分辨率S变换可灵活调节时频分辨率和卷积神经网络泛化能力强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取扰动信号特征,将局部能量和局部频率作为输入,训练深度学习网络,在准确识别扰动信号的同时,克服了传统方法可迁移性弱,易产生过拟合的不足。最后,将本文方法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从识别可靠性和运算效率等方面对算法性能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意识形态是国家的灵魂,主导意识形态是领导阶级的价值观,国民价值共识的凝聚强烈影响着国家兴衰。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在国家建设的地位不言而喻。如今中国社会变革,迎来新时代,国民精神需求的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在未来也只会只增不减,这直接导致国民对价值共识的凝聚拥有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它必须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最大程度达成国民价值共识的凝聚,积极推动国民投身于社
按照药物拼合原理,在黄酮分子中引入具有降血脂作用的丹皮酚(5,中药丹皮的有效成分)和非诺贝特的结构特征:对羟基苯甲醛(2)与氯乙酸乙酯通过Williamson反应制得对醛基苯氧基乙酸乙
以硫代酰胺和α-溴代酮为原料,经4步反应合成了N,N′-二酰基肼(6),6在POCl3作用下脱水环化,合成了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芳基-5-[(4-芳基噻唑-2-基)甲基]-1,3,4-噁二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
<正>2016年11月30日,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750kV级世界最大容量1230MVA现场组装式发电机变压器一次性通过出厂试验、型式试验和特殊试验,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
以具有热敏性能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的共聚物作载体,利用温度为相分离的控制手段,在水介质中合成了2-氨基-3-氰基-4-取代苯基-5-甲氧羰基-4H-吡喃化合物,其结构经1H
在高校发生的暴力事件也同样与事件实施人的人格特征有关,相对于无暴力行为大学生而言,有暴力行为大学生在人格上具有高精神质、高神经质特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
为探究适宜万源晒烟新品种的调制方式,以四川省万源市新品种"万毛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调制方式对烟叶品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制方式对烟叶化学成分、感官品质有显著
以N-乙基二苯胺为母体,通过Vilsmeier反应、碘化、Heck反应和无溶剂Wittig反应合成了新的不等性双枝有机分子(5),其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研究了5在7种溶剂中的紫外
为准确描述片烟形状特征,采用机器视觉装置并结合数字图像分析法,以形态描述中的矩形度、紧致度、细长度为形状特征指标,建立了片烟形状特征分析方法,比较了不规则片烟样品中大片、中片、小片、碎片形状特征。结果表明:(1)除图像采集过程片烟力学形变影响外,形状特征指标检测方法相对误差、相对标准偏差均<5.0%;(2)不规则大片、中片到长方形标准片烟的欧氏距离最小,大片、中片形状接近长方形;(3)不规则小片接
分析了不同试验项目的测试目的、实施条件、适用场合及灵活性等因素,研究了试验项目设置和设备,提出了不同组装技术路线下的现场试验和实施方案、主要环境和试验设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