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大鼠迷走神经、躯体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与运动皮质电刺激,探讨不同部位的电刺激方法对戊四氮点燃大鼠惊厥行为的影响是否有差别,以及差别大小,并探讨电刺激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对大鼠引起的反应。方法:雌性Wistar大鼠50只,分为5组:迷走神经刺激组(VNS),坐骨神经刺激组(SNS),脑运动皮质电刺激(生理和病理)组(MCS),三叉神经刺激组(TNS),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手术),每组10只。根据本不同刺激部位,分别剥离大鼠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不予以剥离),和建立运动皮层电刺激模型,给予上述四种电刺激后腹腔注射戊四氮50mgkg,观察大鼠行为的变化,并记录大鼠惊厥潜伏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注射戊四氮(PTZ)后90%的鼠出现按Racine分级Ⅰ-V级惊厥发作,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刺激后大鼠惊厥发作均不同程度减轻(Ⅰ-Ⅲ级),但给运动皮层电刺激后鼠则无惊厥行为。当实验鼠的皮层、海马出现了病理改变(实验鼠已被刺激为癫痫模型)时,再给同剂量PTZ点燃时,相同参数的运动皮层电刺激则不能抑制鼠的惊厥行为,反而出现Ⅳ-Ⅴ级发作。2、惊厥潜伏时间比较:LSD0.05=1.654,VNS、TNS、SNS、MCS(生理)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两两比较,t值分别为1.843、1.851、1.628、1.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NS、TNS、SNS、MCS(生理)组之间的两两比较,t值分别为0.647、0.837、0.734、0.850、0.869、0.651,P>0.05,差异无显著性;空白对照组与MCS(病理)组比较,t值为0.7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惊厥发作率比较:各组所致惊厥率总体比较,x20.05=11.07,x2=29.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NS、TNS、SNS、MCS(生理)组两两比较,x20.05=3.840,VNS与TNS、SNS组两两比较,x2值分别为0.3921、2.222、0.9899,P>0.05,差异无显著性,而VNS、TNS、SNS组分别与MCS(生理)组比较,x2值分别为10.88、12.80、16.00,P<0.05,差异有显著性;空白对照组与MCS(病理)组比较,x2=1.16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生理性状态下四种电刺激方法在行为学上均可不同程度抑制戊四氮诱发的惊厥发作,但以皮质电刺激效果最好,然而当鼠脑内的癫痫灶形成且处于病理状态下时这种效果消失了。2、外源性电刺激可引起脑的某些内源性反应,但刺激本身有双重作用,不仅可使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拮抗刺激本身,但这种反应是有限度的,不会像药物直接干预那样效果明显,在实验中当鼠出现惊厥持续状态时,注射安定可终止其持续状态,鼠得以存活;反之,给任何的电刺激,都不能终止持续状态,有些鼠甚至因惊厥而死亡。3、刺激大鼠运动皮质,随电流强度不同,动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惊厥发作,包括局限性发作及全身性发作,而刺激迷走、三叉、坐骨神经,动物则不会出现任何惊厥行为。4、本实验间接证明目前所有用电刺激治疗癫痫的办法(VNS、TNS、经颅磁刺激、丘脑核团埋藏电极刺激等)均仅仅是缓解癫痫发作的手段,其效果有限,医生与患者对这些方法治疗癫痫的期望值不能要求太高,这些方法的效果绝不会像药物或手术切除癫痫灶那样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