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十年代初,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Salinger)发表了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对沉闷的美国文坛顿时活跃起来。正像评论家沃伦·弗伦奇(Warren French)在《五十年代》(The Fifties)一书中所说:“(塞林格)使得处于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被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超越文学范畴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小说迎合五十年代美国青年处于“寻找出路”和“没有出路”困境之中的矛盾心理。 塞林格像历史上许多诗人和作家一样推崇童真的纯洁和救赎作用,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又一次阐释了这一观点。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处于极度心理困境中的十六岁少年,这种精神灾难,总体上产生于社会与个人的矛盾,而具体产生于他这个儿童与成年更替的年龄。他简单地将世界一分为二,儿童世界是乐园,成人世界是死亡谷,儿童是天使,成人是魔鬼。罗伯特·雅各布斯(Robert Jacobs)在他的评论中认为:“对塞林格来说,儿童是人生善之源泉。人类处于童年状态,才有相互间真诚畅坦的爱。”此论文正是基于塞林格的这一观点,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塑造的儿童形象加以分析和解读,并揭示他们与主人公霍尔顿之间的救赎意义上的精神链条。此论文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刻画和运用,及其象征意义,试图揭示儿童形象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和对主题刻画的重要性,从而探讨儿童形象的启示作用。 小说《麦*里的守望者》,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 角度看,都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其中的儿章形象刻画更是可圈 可点。作家在无声无息,不事张扬的创作手法中,将童真的救赎 意义推向了一个高度,值得后人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