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脑横机的主题针织服装设计与实现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lucky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脑横机技术、纱线材料性能、消费者需求趋势等方面的变化,针织服装发展迅猛,所占市场比重也一直在提高。电脑横机技术与针织服装设计互相推动,不断生产出更时尚、更复杂、更美观、更风格多样的针织服装产品。利用电脑横机织造的灵活性,针织服装的设计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原材料纱线、色彩再到组织结构,各设计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本文基于电脑横机技术和针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以及设计要素,以“光影间”为灵感进行主题设计,完成1个系列4套针织服装的款式设计并通过衣片分解、针织工艺计算和电脑横机工艺打版并上机织造,完成4套6件针织服装的织造及套口缝合。具体内容包括:首先通过对针织服装设计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地归纳了其要点以及方法。说明了针织服装设计从原材料纱线的选择、组织结构的设计再到织造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点等多个方面所具备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褶皱在针织服装中的表现形态、形成原理以及成形方式。其次,基于针织服装设计的要素,创新性的将针织褶皱分为肌理型褶皱和规律性褶裥两类,并从组织结构设计的角度对这两类分别进行样片设计与开发,着重分析针织肌理型褶皱与规律性褶裥的工艺实现方法,总结其成形方式、制版原理以及工艺参数特点,并结合流行趋势设计与开发相关织片。最后,基于前期进行的针织褶皱织片的实践与探索,将其应用于针织服装中,进行基于某一设计主题的系列服装的织造。其中,通过实践着重探索了针织服装在成形过程中的一些工艺技术点,包括组织结构的适用性探究以及针织褶皱形成衣片后的套口问题。通过上述研究与探索、设计与实践,本论文得到结论如下:(1)在电脑横机成形针织服装的设计中,利用横机织造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组织结构的变化设计来实现多种丰富的花型,可以大大地增强针织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和时尚化。(2)针织肌理型褶皱的成形方法主要是组织结构的变化设计以及弹性纱的加入;针织规律性褶裥主要通过局部编织的方法实现。同时,基于横机编织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制版软件进行变化设计,改变纱线、编织方法(成圈、集圈以及浮线)、上机工艺参数等来丰富组织花型的设计。(3)针织工艺在针织面料与服装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基于针织褶皱的成形原理和编织方法,并结合设计主题,通过纱线的配置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创新性地实现了具有光影效果褶裥的设计与开发,这一过程中服装设计师以及针织工艺师都互为灵感、互相激发,艺工结合在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中至关重要。(4)在成形针织服装的制版与编织的过程中的工艺处理,对产品的编织效率和样品效果有很大影响。例如,当出现几处收放针处于同一编织行的情况时,要通过拆行合理的分配编织顺序,同时需要考虑不同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收放针的方法和顺序。(5)针织规律性褶裥在形成衣片后,套口时要充分考虑其形态特征,根据款式特点以及褶裥本身产生的松量选择合适的套口方法,以合理美观为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汉族人群TLR4基因多态性与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在328例无亲缘关系的吉林地区汉族人群(正常对照人群172例,冠心病156例)中检测TL
本文旨在研究数学建模在中等职业学校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的意义、理论和实践。在我国,数学建模是一项全新而热门的数学活动,它对于培养中职学生数学能力、提高中职学生数学素养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细胞,尤其是连续传代细胞系用于生产疫苗和治疗性生物制品。重组蛋白制品的用量随着临床治疗效果的需求越来越大,由微克级上
朱自强先生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以"语言建构论"和"语文建构说"立论,对"语言工具说"和"语文工具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这样的理论思考和教学法探索是在"儿童文学阅读
<正> 美国人莱特被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创新者,他创造的400多项建筑工程被认为是“改变了世界”。莱特的重大功绩在于否定了历代相传的淡视以至无视建筑空间只看重外观造
两个重要极限是极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是本文的关键.
<正>"十一五"期间,我省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职工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它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
<正>一、班主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最基本的管理者。从最基本要求和任务来看,班主任要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
<正>0前言电子束焊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以其高功率密度、焊接热输入量小、零件变形小、焊缝深宽比大、焊接接头无氧化、焊后残余应力小和焊缝质量好等特点,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