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但是戏剧的双重身份(既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又可以搬上舞台去表演)致使以往许多研究翻译的学者过多关注戏剧符号系统中语言以外的因素,而很少去关注戏剧语言本身的翻译。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的文学文体学,也因此很少应用于戏剧翻译研究。文学文体学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也即探索文学文本中的语言艺术效果和美学功能(文体/风格意义或价值)与那些达到或产生这些效果和功能的语言形式和手段(文体/风格标记)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学文本的总体意义是通过内容和风格意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翻译中原文文体风格的传译至关重要。在吸收了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后,翻译风格论认为,译者可以通过对原文进行文体分析,识别各个语言层次上的风格标记及其意义,然后进一步探讨翻译风格论的关键问题----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风格。刘宓庆指出,翻译风格论关注的中心是原语风格意义的表现,以及在对原语风格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译文风格对原语风格的“适应性”。
本研究以文学文体学和翻译风格论为基础,以十九世纪末英国著名戏剧家王尔德的戏剧语言的翻译为个案,探索再现戏剧语言风格的翻译策略。本研究首先应用翻译风格论中Snell-Hornby、刘宓庆等提出的原文文体风格的层次性和可识别性,分析了所选个案原文中有哪些风格标记体现了戏剧语言的诗意性、口语化、含蓄性、修辞性、个性化等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在原文中的风格意义。之后,通过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方法,将达到风格对等标准的译文(译文同样体现了原文的风格意义和艺术效果)和原文进行对比,总结出了一系列在译文中再现这些风格特点的翻译策略,同时探讨了采取这些策略的具体因素,以期对以后戏剧语言的翻译实践活动有所帮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⑴戏剧语言的诗意性特点在个案中主要体现在语音层的头韵、行间韵和尾韵,词汇层的修饰语和句法层的对偶、排比和警句。翻译中形式对等策略非常重要,因为韵律总是与形式密不可分。译文应借用汉语的韵律方式尽量保存、模仿原文的韵律和句法结构,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对字面意义的忠实。
⑵戏剧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在个案中主要体现在词汇层的语气助词和感叹词以及句法层的省略和针锋相对的对白。译者通常会在译文中添加合适的语气助词等以体现其口语化特点,而在翻译句法层的标记时,除对应策略外,有时则会根据译语特点和习惯进行重构,再现戏剧对白的随意性及其活力和张力。
⑶戏剧语言的含蓄性特点在个案中主要体现在词汇层的双关语、一词多义、习语变异和文化专有项以及句法层的反问句。译者在翻译词汇层标记时通常需要在挖掘其隐含意义的基础上在译文中重构新的风格标记或语言形式,而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淡化策略。翻译英汉语中都有的反问句时则可采取对应策略。
⑷除了上述某些标记,个案中戏剧语言的修辞标记还主要有比喻、夸张、似非而是的隽语和突降。翻译时对应或对应模仿的策略比较有效,因为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语中都有对应,并且有共同的语言特征。
⑸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体现在个案语言的各个方面。翻译时译者需首先抓住每个人物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性格特点、知识背景和社会地位,以便在翻译时选取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来体现该人物的说话方式、语气等,甚至不惜创造性地补偿一些汉语的习语、惯用语等。
⑹创造性补偿是翻译中再现戏剧语言风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策略,用于补偿丧失或淡化的风格标记及意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原文中没有风格标记的语言形式转换成带有标记的,二是根据语境直接添加原文字面意义以外的风格标记。以上所有策略都密不可分,但当某种特点或标记在对话中比较明显时,相应的策略就比较突出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