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半个多世纪以来,收入水平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全球食物消费转型,由于区域食物供给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不同地区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所差异。总体表现出谷物类食物消费量下降,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畜禽肉类需求量逐年增加,食物消费向多元化、精细化转变的趋势。这种转变趋势使得农业资源压力增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虽然居民营养水平提高,但全球食物消费不均衡,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问题并存,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多世纪以来,收入水平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全球食物消费转型,由于区域食物供给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不同地区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所差异。总体表现出谷物类食物消费量下降,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畜禽肉类需求量逐年增加,食物消费向多元化、精细化转变的趋势。这种转变趋势使得农业资源压力增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虽然居民营养水平提高,但全球食物消费不均衡,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问题并存,气候变化以及极端事件(如COVID-19大流行、蝗灾等)加剧了这一问题。随着食物生产及消费系统的变化,在保障所有人全年获取安全、营养、充足食物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在分析全球食物生产时空演变的基础上,探讨了全球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区域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全球食物消费隐含的营养物质供给量,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需求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比较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资源消耗上的差异。选取中国作为对象,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满足膳食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最小的食物消费结构,对其食物消费现状进行优化。以期为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进食物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1961-2018年,全球食物消费结构表现出主食(谷物类、薯类)消费量下降,副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动物性食品等)消费量上升,三大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热量)供应量增加,食物营养素供应结构调整的特征。但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变化水平不同。2)1980—2013年,全球食物消费的人均耕地资源需求量变化较小,食物消费的人均水资源需求量增加,但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资源需求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3)不同国家在食物消费量与食物消费关联的水土资源需求量之间不匹配,受自然气候环境、土地质量条件和投入等因素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大,导致营养条件高的地区资源消耗量较低,营养条件低的地区反而消耗更多的资源。4)从可持续角度对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结果表明,在营养组成和食物结构双重约束下所得的食物类别及消费量均趋于合理。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与中国当前消费相比,肉类的营养供给和成本占比均显著下降,豆类和奶类在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增加,单位蛋白质和热量供给的经济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显著下降;且人均食物消费的耕地和水资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分别减少256.0m2、312.2m3、425.1kg。与其他典型食物消费结构相比,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在营养供给和成本方面均较低,表明该优化结构满足可持续食物消费的目标。
其他文献
思维是影响行为的根本因素,也是人类高级于其他动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优秀的理解能力与智力水平的标志,而教育是促进人类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开拓思维的有效方法,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其高中地理学习质量的提高。
金融交易始终伴随着风险,担保制度的设立与规范,是降低金融交易风险,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重要途径。混合共同担保作为商品经济社会中重要的担保形式,因其能够提供多重保障而备受债权人青睐。但混合共同担保中,承担了担保责任的第三人能否就超出其分担份额的部分向其他担保人追偿一直以来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点和难点。这场来自担保法时代的争执跨越物权法延续至民法典时代,仍未有定论。回顾我国担保法律制度的规范进程,
目的研究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及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本院校学生,对其体质测试成绩、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进行x2检验。结果记录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总计1 522例,体质测试优良总计613例,优良率40.28%;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实测人数为1 522例,有236例(占15.50%)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一类重点关注人员,1 006例(占66.10%)心理
陆地积雪作为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在静水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准确掌握全球尺度大范围的积雪信息,对气象、水文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积雪的复杂时空特性及观测反演能力限制,高精度、高可靠性与高时空分辨率的积雪参数获取目前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地基积雪深度测量方法精度较高,但具有时空局限性。星基微波遥感手段的精度有限且成本较高。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
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既广泛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和构建时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能极大地促进中学生良好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相对浅层学习而言,深度学习是围绕着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理解学习,把握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增强视觉效果和提高交互体验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制造业、零售和教育等领域。工业机器人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的展示是企业生产贸易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下,实物展示受到了局限,生活环境变化导致需要对足不出户的沉浸式工业机器人虚拟展示系统进行研究。因此,研究影响视觉效果的环境光遮蔽算法、探索与逆运动学有关的实时交互方法对于提升系统沉浸性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
想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以活动为依托,立足于实践性,凸显综合性,聚焦语文性,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让素养从活动中过来,到活动中去。
受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割裂了教师身体、教学环境与经验之间的联系,忽视了教师身体感官、情绪以及教学环境对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的影响,压抑了教师情感与身体的合理表达。而教师教学现场感作为教师的一种隐性素养,是教师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和心理要素而产生的关于教学现场的综合性感受与体验,具有具身性、综合性、情境性、教育受动性等特点。其本质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表现,强调教学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把控,
企业信息生态环境中员工的信息技术压力随各类新信息技术(如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形成新的特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各类企业运营虚拟化变革及大量新信息技术引入,使员工的信息技术压力愈加明显。如何有效管理企业新信息生态环境中员工信息技术压力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至关重要且亟需探讨的议题。然而关于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如何形成,以往研究尚未进行充分讨论;其对员工工作究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