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儿童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参数的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对儿童大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图象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扫描参数。材料和方法:选取18名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弥散敏感梯度方向组、b值组和层厚/层间距组。分别应用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弥散张量磁共振扫描。将所成FA图像和DEC图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的扫描参数所成大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图像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在b值组,以低b值所成图像较佳,其中以b值=1000s/mm~2为最佳,而高b值所成图像噪声较大。施加的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并非越多越好,15个方向与21个方向所成图像没有明显差别,6个方向所成图像质量较差。层厚/层间距对图像的影响最大,层厚越厚,图像的信躁比越大,但是层厚过厚又会影响测量的数值的准确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实用的大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为:b值=1000s/mm~2,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15,层厚/层间距为5mm/0mm。第二部分正常儿童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目的:分析在儿童大脑不同部位白质纤维各向异性所存在的差异及大脑白质纤维随着年龄的增大各向异性变化的规律。材料和方法:测量116名正常儿童(男58例,女58例,年龄6天~18岁)大脑白质不同部位和深部灰质的FA值和ADC值。按照年龄段将其分为8组。小于6个月为第一组(12名,男女各6名),6个月~小于1岁为第二组(10名,男女各5名),1岁~小于1.5岁为第三组(10名,男女各5名),1.5岁~小于2岁为第四组(9名,男4名,女5名),2~5岁为第五组(15名,男8名,女7名),6~8岁为第六组(20名,男女各10名),9~12岁为第七组(20名,男女各10名),13~18岁为第八组(20名,男女各10名)。测量大脑白质的感兴趣区的FA值和ADC值包括放射冠、上纵束、下纵束、外囊、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和皮质脊髓束。同时测量大脑深部灰质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和丘脑的FA值和ADC值。结果:脑内各部位ADC值、FA值在两侧半球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男女之间也没有显著统计学的差异。放射冠、上纵束、胼胝体压部及膝部、内囊前后肢、外囊、下纵束、皮质脊髓束、豆状核、尾状核头部、丘脑不同年龄组间的ADC值和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放射冠、上纵束、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皮质脊髓束在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及第三组和第四组间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囊后肢、外囊、下纵束、尾状核头部、丘脑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及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各组间FA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冠在第六组和第七组间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纵束在第七组和第八组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脊髓束在第五组和第六组、第六组和第七组及第七组和第八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冠、上纵束、胼胝体膝部及外囊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压部、内囊前后肢、下纵束、皮质脊髓束、尾状核头部、豆状核及丘脑在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在第四组和第五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冠、内囊前肢和丘脑在第五组和第六组之间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感兴趣区的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放射冠(r=-0.778,P<0.01)、上纵束(r=-0.775,P<0.01)、胼胝体压部(r=-0.894,P<0.01)、胼胝体膝部(r=-0.883,P<0.01)、内囊前肢(r=-0.794,P<0.01)、内囊后肢(r=-0.470,P<0.01)、外囊(r=-0.681,P<0.01)、下纵束(r=-0.755,P<0.01)、皮质脊髓束(r=-0.388,P<0.01)、豆状核(r=-0.527,P<0.01)、尾状核头部(r=-0.681,P<0.01)、丘脑(r=-0.639,P<0.01)。豆状核的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424,P<0.01),在其他各感兴趣区的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放射冠(r=0.682,P<0.01)、上纵束(r=0.717,P<0.01)、胼胝体压部(r=0.710,P<0.01)、胼胝体膝部(r=0.641,P<0.01)、内囊前肢(r=0.708,P<0.01)、内囊后肢(r=0.703,P<0.01)、外囊(r=0.658,P<0.01)、下纵束(r=0.713,P<0.01)、皮质脊髓束(r=0.830,P<0.01)、尾状核头部(r=0.753,P<0.01)、丘脑(r=0.749,P<0.01)。结论:儿童脑组织不同部位的ADC值在两侧半球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放射冠、上纵束、胼胝体压部及膝部、内囊前后肢、外囊、下纵束、皮质脊髓束、豆状核、尾状核头部、丘脑的AD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除了豆状核的FA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低,其余各感兴趣区的FA值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各感兴趣在不同年龄组的FA值和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所获得的儿童脑组织ADC值、FA值可以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正常参考。第三部分正常儿童大脑白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研究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正常儿童大脑白质纤维束的轨迹、形状、结构、位置、局部解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材料和方法:分别对38名健康儿童分为新生儿组、婴幼儿组、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l.72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Ⅱ(dTVⅡ)进行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本研究成功地在活体显示不同年龄组大脑主要的白质纤维束,联络纤维主要显示上纵束、下纵束;投射纤维则主要显示皮质脊髓束;联合纤维主要是胼胝体。在新生儿、婴幼儿、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白质纤维束的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的主要白质纤维束及其发育过程的变化,为活体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第四部分弥散张量成像在儿童脑部病变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儿童临床脑部病变中的大脑白质纤维异常改变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1例患儿,包括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男性,年龄分别为5天,6天),缺血缺氧后遗改变4例,其中1例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例(男性,年龄为7月),脑性瘫痪3例(男性2名,女性1名,年龄12~18岁),脑皮层发育不良1例(女性,8岁),急性偏瘫2例(男女各1名,年龄为8岁和13岁),肾上腺脑白质发育不良2例(男性,年龄分别为11岁和9岁)。所有患儿均行常规MR及DTI检查,并测量ROI的FA值和ADC值。结果: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患儿的放射冠、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FA值减低,ADC值在放射冠区轻度增高。1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患儿在放射冠、内囊后肢的FA值减低和ADC值升高。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其他后遗改变的患儿放射冠、内囊后肢和皮质脊髓束FA值减低。1例脑皮层发育不良的患儿弥散张量清晰显示了受累及的纤维束。2例急性偏瘫的患儿,可见病变区FA值减低和ADC值的轻度升高。2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观察到从病灶中央到病灶周围的FA值的减低和FA值的升高。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显示儿童脑部病变导致的大脑白质纤维病理状态下变化的信息,弥散纤维束张量成像能够直观地反映大脑白质纤维束异常变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他文献
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是实现军民融合战略的必然之路,地方政府的集群政策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和资源是工业发展
药品质量与医疗质量直接相关,为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效率,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我院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网络信息[1],真正实现了医院管理现代化和自动化;实现多形式的
设AB→和AC→为两个已知且不共线的平面向量,则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知,对于该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AD→,存在唯一的实数x,y,使得AD→=xAB→+yAC→,若D满足一定的条件,则我们
目的证实止咳露的止咳、祛痰作用. 方法采用二氧化硫刺激法和气管段酚红法进行试验.结果止咳 露使咳嗽潜伏期延长,使气管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结论止咳露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
基于网络下的地理探究性学习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提高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上有其它学习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从“大气环境保护”一节课堂教学设计出发来探讨地理网络探究性教
日本近代以来存在着追求军事霸权和重视通商贸易两种对立的国际政治理念。这两种理念在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20年代曾有过两次交锋。吉野作造在第二次交锋中提出的国际民主主义
传统的低温对二氧化硫清除效果的数值模拟方法存在模拟准确度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一种低温对云下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清除效果的数值模拟方法。首先分析云下污染气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