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大军已经涌入社会,他们有的已成为青年教师的生力军,并且所占比例还在逐年提高。而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独特的一个群体。基于此背景,本论文研究对象为80后小学教师:1.调查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的数据水平关系。2.对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现实考察,并结合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和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梳理、分析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独特性、代际特质,并与60后、70后比较。3.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其个性特点、代际特质和成长背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等人口统计学影响因素的关系。本文分四部分对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研究者观察现实状况发现:一方面80后已来到社会公众的聚光灯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研究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大意义。第二部分,研究者对相关理论,如: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及教师职业倦怠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研究,并对80后整体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研究指出80后成长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造就这一代的个性特质,注定他们的道德观念、工作态度、处事风格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三部分,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调查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本次问卷调查抽样成都市11所小学的80后在职教师,以及部分参加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继续教育的小学教师。数据显示,其情绪衰竭、低成就感程度中度偏高,非人性化程度较低,总体有中度职业倦怠。第四部分,根据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职业倦怠情况,主要考察和分析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独生子女、任教年限、任教年级和教学地位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情况的关系。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发现,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在职初期就已显示出一定的职业倦怠,处于能力构建期的这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突显,其程度高于处于教师职业生涯职挫折期80后教师。第五部分,研究者进行个体访谈,综合前述实证调查结果,分别从80后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甄选工作和在职培养三方面提出对策,对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尤其对于80后小学教师的在职培养,研究者按职业生涯周期规律,分阶段探索策略,以求降低其职业倦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