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利用自身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为达到更为便捷有效的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的目的,而对事物进行全新的思想改造或行为改进的生产过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以创新作为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始自蒸汽革命的工业时代以来,创新驱动社会加速发展、前进。如今,我们已步入科技竞争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知识、对于创新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具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人才成为社会竞争的首要目标。创新素质是主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由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能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长期、稳定、全面地体现出利用自身的潜能和知识对原有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并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思想产物或物质产物的综合要素的总称。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必须具备创新人格、创新知识体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一直以来,我国对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不断号召、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起来,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创新型人才的养成,不单单需要依靠教育,而且还需要整个社会领域的共同塑造和培育。其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战场。在我国,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使得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在整个国民教育序列之中,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环节的末端阶段,连接着教育领域和社会领域,这样的特殊性也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任务显得尤为突出。在大学教育阶段,如何更为有效地完成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任务,使大学生群体获得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担负起创新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高校开展培养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求在正确理解创新素质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河南省高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调研资料,认真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查找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完善思路与建议: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