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分批有序完成,限售流通股逐渐成为流通股,原非流通股东开始同流通股股东一样关注股价;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全世界,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成为空前讨论的热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出发,站在计量观的视角,运用改进的Feltham & Ohlson(1995)价格模型,检验两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论文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理清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并对美国FASB、国际IASB以及我国CASC关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理论基础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与股价(公司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论文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本章在理论基础的指引下,综述了与本文研究范围相同、研究方法类似的国内外有关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股价(公司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文献,通过梳理和比较,发现国内外相关文献基本上达成一致结论:公允价值优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论文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检验在不同经济环境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与股票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 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三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整体变动额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股价正相关。按年份划分,2007年和2008年会计数据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比2006年有所提高。按行业划分,金融行业的会计数据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高于非金融行业。将金融资产细分后,两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股价正相关,且2007年会计数据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比2008年高。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论文主要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国内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较少,且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均没有专门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本文依托时代背景,在研究视角上进行创新,分析我国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运用在经济繁荣和金融危机环境下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2)研究结论的创新。金融行业的会计数据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比非金融行业高,为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行业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众矢之的找到实证理由;两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均与股价正相关,说明我国不调整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是有充分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