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后勤的管理理念、管理结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作为高校后勤保障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校后勤保障的不同模式,不同的模式在后勤保障的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在研究分析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高校后勤保障的差异,根据现代系统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积极构建具有负反馈机制的高校后勤保障系统,优化高校后勤保障内部结构要素、制度要素、监督评价要素,提高高校后勤保障稳定性的思路。归纳总结了影响高校后勤保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在加强高校后勤内部建设的同时,需要高度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和谐、建立评价监督制度,提高后勤系统的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能力。本文的研究认为高校后勤保障的稳定性,受到来自社会、高等学校内部、服务对象多方面干扰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例如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监控评价与信息反馈。本研究中把高校后勤保障稳定性评价指标归结为六大评价要素(评价方面),即学校后勤的规范管理、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开放、人力资源、政策与社会环境、安全和效果、基础设施要素。本文的研究密切联系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工作实际,根据高等教育评价的一般原理、市场经济、公用事业改革和自动控制理论,通过引入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探索了高校后勤保障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特征、构建的原则、操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根据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高校后勤保障运行的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按基本等量区分和整体取整的原则,高校后勤保障稳定性评价等级标准设计为优、良、中、不稳定四等,根据高校后勤稳定性评价模型采用的评价方法,由专家打分综合评价确认。本文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用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专家的评价结论,以提高高校后勤保障稳定性为驱动力,提出高校内部后勤加强规范管理、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主动适应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环境、注重安全与服务质量、不断推进高校后勤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满足学校、师生员工需要的改革思路。建立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和教育服务对象变化、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高校后勤保障创新模式。本文利用高校后勤保障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A学院的后勤保障工作现状进行了模拟应用,指出A学院在市场开放、人力资源开发、安全与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