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对女性患者的威胁不言而喻。当今乳腺癌治疗方面,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由于ER、PR及HER-2低表达,对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无效,只能进行化疗,但总体预后很差,是目前治疗的难点。肿瘤代谢重编程属于肿瘤十大特征,Warburg在1956年开创性的发现了癌细胞通过有氧糖酵解的方式供能,称为“瓦伯格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恶性肿瘤中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所发生的改变。有研究发现,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存在较为特殊的脂类代谢模式,这可能导致了其高增殖性、高侵袭性的生物学特点。ACAT1(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可以将长链脂肪酸转移至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并形成脂滴。目前已有多项证据表型脂滴在多种肿瘤中与肿瘤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同时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脂肪酸代谢存在着FAO上调,脂肪酸合成(FAS)下调的特殊代谢模式,已有研究报道高水平的FAO对于TNBC恶性增殖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以脂代谢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脂滴探针荧光染色发现ACAT1在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并可以造成脂滴聚集形成,通过去泛素化酶质粒库寻找可以使ACAT1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由于基底样乳腺癌与三阴性乳腺癌高度重合,随后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差异基因联合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得到USP49作为研究候选基因。通过Western Blot法发现USP49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共沉淀(CO-IP)联合质谱技术发现USP49与脂代谢途径中脂肪酸β氧化(FAO)限速酶CPT1A存在互作关系。我们通过CO-IP及体外泛素化相关实验发现USP49可以通过去泛素化作用稳定ACAT1及CPT1A的蛋白表达,造成了三阴性乳腺癌中较为特殊的脂代谢模式。我们对通过脂代谢相关表型实验发现USP49可以使细胞FAO代谢水平、乙酰CoA生成上调,胆固醇合成、脂滴聚集增加;通过xCELLigence RTCAMP系统、EdU检测法、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发现USP49与乳腺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能力呈正相关趋势。综上所述,USP49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可以通过去泛素化酶作用稳定ACAT1及CPT1A表达,通过影响乳腺癌细胞脂类代谢表型增强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促进肿瘤生长。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Her2受体均为阴性的一种亚型,约占总体的15%左右。因为缺乏治疗靶点,不能进行激素受体拮抗治疗以及靶向Her2的治疗,目前治疗方案以化疗为主,本课题针对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化疗效果对患者的预后进行了评价。首先,我们收集了 SEER 18数据库中2010~2015年的所有Ⅰ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病人分为T1aN0M0,T1bN0M0,T1cN0M0及IB组后,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以及log-rank检验来评价不同变量对各组间的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情况的影响,最后通过cox 比例风险模型来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总共纳入了 925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死因方面,其中380例患者死于乳腺癌,703例患者死于其他原因。在T1cN0M0患者组中,我们发现接受化疗的患者的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化疗患者。(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HR=0.68,95%CI 0.51-0.90;总生存率HR=0.54,95%CI 0.44-0.67),相似地在IB期患者中,接受化疗组患者预后也优于非化疗组(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HR=0.39,95%CI 0.16-0.95;总生存率HR=0.41,95%CI 0.19-0.87)。而在更为早期的T1aN0M0以及T1bN0M0两组患者中,接受化疗与否,患者的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随后我们又关注了分化差异对化疗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分化或未分化组患者中,接受化疗患者的预后优于未接受化疗患者组(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HR=0.68,95%CI 0.52-0.88;总生存率HR=0.54,95%CI 0.44-0.66)。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就是在目前针对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对于T1bN0M0患者的治疗策略可能过度激进了,甚至部分患者可能被过度治疗,因为接受与较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相似的化疗策略,对病人的预后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反而在接受化疗时要承受可能本不必要承受的化疗副反应。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在较为早期的T1aN0M0以及T1bN0M0患者中,他们的预后已经足够好,因此对于这种患者进行的术后辅助化疗并不能对预后有所帮助。本课题针对化疗对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情况在大型数据库中进行了数据分析,针对目前指南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参考意见,对于今后早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利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