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查阅了大量文献基础上,本课题旨在观察以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组成的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脾肾气虚夹瘀浊证)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观察其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探讨其在降低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临床论证。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CKD2-4期脾肾气虚夹瘀浊证患者68例,依随机数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肾衰方(以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拟方),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情况,计算治疗前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同时检测安全性指标。经统计分析后,综合评价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治疗CKD2-4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结果: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进入结果分析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CKD分期及原发病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在肾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且对比对照组,治疗组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两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P<0.05);且对比对照组,治疗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更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在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两组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同型半胱氨酸较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肌酐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610、-0.543);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肌酐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551、-0.439)。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且对比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计算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在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在疲倦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腰痛、面色晦暗的程度分级上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在疲倦乏力、食少纳呆、肢体困重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同时对于疲倦乏力、肢体困重,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对于食少纳呆的证候,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腰痛,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而对照组程度改善不显著(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于恶心呕吐、面色晦暗,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对照组程度改善不显著(P>0.05),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7.治疗期间,64例患者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检测安全性指标亦未见异常。结论:健脾益肾泄浊行瘀法(肾衰方)能改善慢性肾脏病2-4期(脾肾气虚夹瘀浊证)患者肾功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β 2微球蛋白,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改善中医证候(尤其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酸膝软、肢体困重、腰痛),还能够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该法在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方面具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