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是近年来保护地栽培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类棚室均有发生,在北方保护地内发生尤为普遍。该病不仅可以危害茎、叶、花和果实,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发病时间早,还危害菜豆、韭菜、洋葱、茄子、辣椒等多种作物,现已成为实施栽培番茄生产的限制性障碍。本文选用水杨酸、壳聚糖和亚精胺3种外源化学物质用不同浓度处理番茄植株,根据相对诱导效果选出最佳诱抗剂,针对最佳诱抗剂设置不同浓度处理,确定最佳诱抗剂的最佳浓度,再确定最佳的诱导间隔期及持续期,以在最佳时期使用最佳浓度的最佳诱抗剂对番茄抗灰霉病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旨在帮助当地解决番茄灰霉病防治问题,以及为进一步研究诱导抗病性在其他作物中的作用机理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针对外源诱抗物质对番茄抗灰霉病的诱导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水杨酸、壳聚糖、亚精胺3种外源化学诱抗物质对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直径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对番茄种子的萌发和番茄幼苗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化学物质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番茄种子的萌发率影响不大,只有水杨酸对番茄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番茄幼苗的株高及茎粗均相差不多。如此不但表明这些化学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使用是安全的,不影响番茄的生长指标,也证实了其防治作用并非来源于杀菌作用。而相对诱导效果均在处理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水杨酸的防治效果最好,同时,不同诱导时间对番茄抗灰霉病菌的诱导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为4叶期>2叶期>8叶期。不同浓度的诱导剂及不同使用方法对诱导效果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以150mg/L的水杨酸,200mg/L的壳聚糖,150mg/L的亚精胺的相对防效最好,分别为67.66%,33.23%,29.38%。用150mg/L的水杨酸处理番茄植株,间隔3d挑战接种灰霉病菌产生最大的诱导效果,且抗性的持续期在10-15d。同时对其诱导抗性产生过程中番茄植株体内一些防御酶活性变化与抗性表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番茄灰霉病系统诱导抗性中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变化出现规律性,表明这四种酶活性与番茄对灰霉病的诱导抗性均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经水杨酸处理后,MDA含量的增加与抗病性的提高密切相关。此外,随着初始诱导时间的延长,这些防御酶活性从处理后第1d开始升高,在第3d到第4d之间均出现了峰值,之后逐渐降低。由于这些酶活性的增加有利于一些抑制病原菌物质的合成,故病原物的侵染和扩展受到了有效限制,同时寄主抗性的表达随着这些酶活性的提高被进一步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