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了全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如何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棘手而重要的课题。通常而言,犯罪行为是不良社会适应的结果。由此,研究犯罪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干预和预防犯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在描述犯罪未成年人社会适应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影响犯罪未成年人和普通中学生社会适应的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差异,探讨了两类因素对犯罪未成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同时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犯罪,本研究也从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这一独特角度考察犯罪未成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设计了四个子研究。研究一探讨了犯罪未成年人社会适应的特点,并与普通中学生相比较;研究二分析了影响犯罪未成年人社会适应的情绪智力和社会问题解决等个体因素及其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研究三比较了犯罪未成年人和普通中学生的父母教养行为、父母社会支持、亲子冲突、父母亲密、父母冲突和家庭功能等家庭因素的差异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四将个体和家庭因素划分为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后,考察了其对犯罪未成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云南和上海两地未管所的男性犯罪未成年人566人以及云南、陕西、广东、上海和北京的初一至高二的男性普通中学生1097人进行了测查。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犯罪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差于普通中学生的高问题行为组,普通高问题行为组的适应状况要显著差于普通低问题行为组,但是犯罪未成年人的人际疏离、行事效率和积极应对等社会适应维度的得分与普通高问题行为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2.犯罪未成年人的情绪智力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显著差于普通中学生;对于犯罪未成年人和普通中学生而言,情绪智力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均能显著正向预测积极社会适应,显著负向预测消极社会适应;社会问题解决技能在情绪智力对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的预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叠加性个体保护性因素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积极社会适应的作用符合线性模型;叠加性个体保护性因素则缓冲了消极社会适应。情绪运用和问题趋近是提升积极社会适应的关键个体保护性因素,问题趋近是降低消极社会适应的关键个体保护性因素。
3.相对于普通中学生,犯罪未成年人较多来自于低社会阶层,来自于单亲家庭和完全非原生家庭,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较低,更多地从事职业声望较低的工作;犯罪未成年人的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和家庭功能显著差于普通中学生。对于犯罪未成年人和普通中学生而言,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和家庭功能的部分维度能显著预测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叠加性家庭保护性因素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较符合线性模型;叠加性家庭危险性因素对于积极社会适应的作用模式符合U型曲线,对于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较为符合饱和模型。父母教养规则和总体家庭功能是提升积极社会适应的关键家庭保护性因素,父母教养规则是降低消极社会适应的关键家庭保护性因素,父母冲突频率和亲子冲突频率分别是降低积极适应和增加消极适应的关键家庭危险性因素。
4.家庭环境、情绪智力、社会问题解决技能能够共同预测犯罪未成年人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其中情绪智力和社会问题解决技能起中介作用。对于个体和家庭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结合模型的验证发现,个体和家庭危险性因素共同对犯罪未成年人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较符合中介模型,家庭保护因素和个体危险因素对犯罪未成年人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符合补偿模型;家庭危险因素和个体保护因素对犯罪未成年人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符合保护-反应性模型,但两者对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符合补偿模型;个体和家庭保护性因素共同对犯罪未成年人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符合线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