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息差额,即利息收入与支出之差额,可以反映银行营运中的盈利变化情况。由于在大多数转轨国家中,利差收入在银行利润构成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即使在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发达国家,利差收入也仍然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利差收入被普遍认为是衡量银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存贷利差反映了储蓄者和投资者的相对收益与成本,并直接影响银行中介机构的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存贷利差对储蓄和投资规模变动的影响更大。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全球商业银行利差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却普遍处于国际中高水平。 总的来说,存贷利差水平是商业银行体系自身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综合平衡的结果。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存贷利差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及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等。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因素,文章第一部分在对国内外银行净利差的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综述时发现:第一,历史上对银行净利差的研究有两个经典模型——交易者模型和基于厂商理论的相机抉择模型,但相比而言交易者模型在后来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引用和延伸;第二,普遍认为虽然决定商业银行利差的因素因国家和地区而不同,银行的存贷款净利差却总是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微观因素和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由于各国的金融体系发展程度和金融体制安排不同,同样的因素会对不同国家的净利差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通过国际利差水平的比较,发现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主要银行加权平均净利差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由于较大的利差水平不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转型和宏观调控,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继续维持高水平利差的历史因素将不复存在,全球净利差水平将会在激烈的竞争和一体化过程中呈慢慢下降的趋势。通过对中国的利差变动历史考察可以看到,我国的存贷款利差在理顺思路后开始呈现合理的缓慢下降趋势,银行业利差总体水平在金融管制环境下正慢慢地与国际接轨,金融业的对外放开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了国内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转型,也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为了更好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及决定因素,本文分别从商业银行净利差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差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遵循Ho和Saunders(1981)建立的交易者模型的思路,首先通过中美商业银行的对比分析,找出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的银行自身的决定因素。通过这一层面的分析,发现银行规模、资本需求度、贷款质量、机会成本、运营费用和资产流动性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的利差分别有不同的影响。第二层面的回归,主要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主要依赖人民银行制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从宏观层面找出经济运行状况及金融体制对银行利差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存贷款基准利率差层面,经济增长、货币流动性与利差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从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和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以完善内控体系这几方面入手,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形成合理的利差水平;从宏观层面看,基于目前基准利率对于商业银行利差的主导性,我国也需要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利率改革、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等措施,来为商业银行形成合理的净利差打下良好的宏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