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自然物种的保存、科学研究、生态效益和经济意义等方面,都具备了被研究和保护的价值。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目前,对天然樟子松的定性研究较多,系统的、尤其是定量分析比较少,本文在已知数量分类排序的前期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樟子松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从宏观生态学和微观分子生态学两个层面分析樟子松与生境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樟子松的遗传学命运和生存潜能,揭示樟子松的变异规律和分化机制,探索樟子松的致濒原因,旨在为樟子松这一优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现有分布区的研究表明: 1 樟子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与松科的其它植物种相比,樟子松种内多态位点百分率(85.26%),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0.2820)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2121),均属较高水平,因此认为樟子松种内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种群内遗传变异占种内变异的大部分,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小(Gst=0.2478),其种群间基因流动贫乏,遗传漂变成为刻划种群遗传变异的主要因素,同时遗传距离分析的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其空间距离有相关性但不明显。 2 樟子松种群遗传多样性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天然山地樟子松林在大兴安岭林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00m~1000m的山地,根据4个海拔梯度的样本DNA检测结果,在海拔梯度上,天然山地樟子松各居群间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较大,但规律并不明显。 在纬度梯度上,天然山地樟子松呈现随纬度各居群间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同样差异较大。 而在群落尺度上,各居群间的多态位点百分率相差无几。上述的结果表明,居群分布的海拔和纬度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然山地樟子松遗传分化。相反,不同的群落类型对天然山地樟子松居群的遗传分化影响不大。 总之,樟子松遗传多样性水平虽然较高,但人为干扰、基因交流贫乏以及幼树幼苗的高死亡率等因素都会使之难以自然更新,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已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