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筛选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相关的候选基因DNA甲基化位点,进一步探讨萎缩相关DNA甲基化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后胃癌再发的关系,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随访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2019年1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诊疗中心的患者,纳入对象为病理组织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早期胃癌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详细采集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Hp感染、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病变部位、内镜检查或治疗后随访结果。收集研究病例的胃组织标本,使用亚硫酸氢盐处理样本基因组DNA,通过多重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结合二代测序平台,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精确定量计算目标区间内的3个基因(EMX1、NKX6-1、miR-124a-3)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状态(百分比)。比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DNA甲基化差异,筛选出萎缩发生相关的甲基化位点,进一步分析不同甲基化水平组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胃癌再发(异时性胃癌)的关系,探讨DNA甲基化对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胃癌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研究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接受内镜治疗的早期胃癌170例。早期胃癌组经平均37.5个月的随访,有10例再发胃癌。所有病例的胃组织甲基化水平呈现多态性。通过比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各基因甲基化水平发现,两组病例在EMX1-1基因第一片段的30(简称EMX1-1/30)、42、53位点,NKX6-1基因的72、82位点,miR-124a-3基因的121、167位点甲基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2.根据甲基化水平四分位数将早期胃癌病例分为4组,按甲基化水平由低到高为Q1-Q4组,通过?2检验比较各位点的不同甲基化水平组(Q1-Q4)的临床特点,发现三个基因的高基化水平组(Q4)具有更大的年龄(P<0.05),具有更高的Hp感染率(P<0.05),而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纳入病例的年龄、性别、Hp感染、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作为可能影响内镜切除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的一般危险因素纳入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得出风险比值比(HR)值、95%可信区间(CI)和P值,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可能为异时性胃癌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P=0.03,HR=0.45,95%CI=0.17-0.96);年龄小于50岁(P=0.07,HR=1.87,95%CI=0.97-2.67)和吸烟史(P=0.07,HR=0.89,95%CI=0.37-1.03)是影响异时性胃癌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4.将3个基因的甲基化位点分成Q1-Q4共4组分析,通过Cox回归统计分析分别比较Q2-Q4组与Q1组(基线组),发现各基因位点的高甲基化水平组的异时性胃癌的发生风险较低甲基化水平有一定的增高趋势(HR值逐渐增高),但Q2-Q4组和基线Q1组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平衡胃癌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后发现EMX1-1/42、NKX6-1/72、NKX6-1/82、miR-124a-3/121、miR-124a-3/167基因位点的高甲基化水平组的异时性胃癌的发生风险较低甲基化水平组仍有一定的增高趋势,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1.DNA甲基化水平在慢性胃炎和早期胃癌患者中呈现多态性分布。2.DNA甲基化状态影响慢性胃炎患者萎缩的发生,萎缩胃黏膜表现出DNA高甲基化状态,并可能进一步影响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再发胃癌的出现几率。3.DNA甲基化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预测胃癌发生的标志物,指导术后随访时间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