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母语为甲语言的作者用乙语言进行创作,再由该作者或另一位译者将该文本译回甲语言。张振玉汉译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即这样的例子。虽然林语堂心中的首选译者是其好友郁达夫,但张振玉还是对《京华烟云》进行了翻译且其译本流传较广。遗憾的是,前人对该小说中译本的研究大多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角度出发,忽略了译者为翻译此类特殊文本作出的努力。然而,翻译离不开译者,译者对译品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只是译界关于谁是翻译主体仍有分歧。所以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原则,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明确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的角度出发,采用中英文对比的方法,分析张振玉为何翻译《京华烟云》,在翻译《京华烟云》的过程中又作了哪些适应性选择。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京华烟云》的英文原文有其特殊性,如存在中式英语的错误用法,大量中国谚语、诗词的引用及为方便西方读者理解而增加的英文解释性话语。除此之外,作者林语堂要求译者深谙京话,行文无欧化现象,以及用英语表达部份中文思想具有难度也是译者考虑的因素。因此,在译前阶段,张振玉对自己优秀的双语能力、自身对林语堂作品极为喜爱及外界始终未能出现合适汉译本进行了适应。在译中阶段,他使用儿化音,用北京方言替换部分词语,采用归化策略及增加、省略、修改、照直回译,改写等翻译方法进行了适应性选择。此外,本文还对张译本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简单归纳,以期对张译本作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指出,译者的翻译活动与自己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译者在翻译中所做出的努力应当受到承认,而要想自己的译品经受住检验,达到译有所为,译者必须做出恰当的适应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