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家将翻译文本作为一个语言变体的研究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种研究涉及范围广,而且层次也比较深。著名语言学家贝克认为,翻译文本有一种可称作为普遍性(translational universals)的内在的特征。翻译普遍性是指属于蕴藏于翻译文本自身之中一种特征,是翻译过程本身的特殊性的自然结果,所以与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无关。通过对英语文本和以英语为目标语的文本的对比,有的翻译理论家将普遍性总结为简略化、明朗化和规范化等。描述性翻译研究对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架构和研究范式的影响较大,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则从语料库语言中得到不少启发。研究者之所以能够对长篇译作的普遍性进行量化研究正是借助于语料库的有力支持。本文作者以语料库为工具,从对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文版,霍华和英若诚翻译的《茶馆》英文本的检索中求得数据,再进行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对比,从而在这些对比分析中去证明翻译的普遍性。梳理本文,可得如下发现:《茶馆》霍华译本较之英若诚译本用词变化小,使用实词更少,词汇密度(或类符形符比)更低,平均句长更短,更简洁,精确。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比较接近原文。衔接词的变化少。总体上,霍华译本比英若诚译本更具有翻译的普遍性。《红楼梦》杨译本用词更加复杂多样,而霍译本更多地使用固定短语以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这使得霍译本呈现出明显的简略化倾向。霍译本倾向于使用长句来阐释原文,并在say和tell等引述词后面使用that以及较多使用连词、人称代词、限定词来增加句子的衔接度,这无疑增加了霍译本的明晰化程度。此外霍克斯倾向于使用介词短语作为衔接词,更规范。因此,霍克斯译本比杨译本更具有翻译的普遍性。本文开创了中文英译本中进行普遍性研究的先河,因为该学说在这之前仅在印欧语系的某些语言中被学者的研究证实过。本文也借助于语料库这个强大的工具,利用描述性的方法,将哲学的概念分析转为验证式的研究,从而对翻译的普遍性进行验证。本文不仅对扩大普适性的研究范围有一定意义,同样能够给英语学习者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的翻译的普遍性以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