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发生于9%15%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与临床不良结局有关。尽管对DLBCL的临床和分子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EBV+DLBCL的临床及基因组学特征仍有待研究。方法为进一步阐明EBV+DLBCL的临床及基因组学特征,本研究以多中心、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CT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发生于9%15%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与临床不良结局有关。尽管对DLBCL的临床和分子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EBV+DLBCL的临床及基因组学特征仍有待研究。方法为进一步阐明EBV+DLBCL的临床及基因组学特征,本研究以多中心、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CT01852435)为基础,对429例初诊DLBCL患者肿瘤标本进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同时对有血清标本的患者,通过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EBV DNA和EBV抗体谱情况。进一步在药物杀伤实验中检测提高蒽环类剂量对EBV+DLBCL的疗效。另外,对180例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靶向测序和RNA测序的多组学分析来深入剖析EBV+DLBCL的基因组学特征。结果在这429例DLBCL患者中,46例患者(10.7%)为EBER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EBER阳性是影响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风险比:2.58,95%可信区间:1.086.15,P=0.03)和总生存期(OS,风险比:3.71,95%可信区间:1.2511.01,P=0.02)的独立危险因素。在EBV血清学标志物中,血清EBV DNA与肿瘤EBER及患者临床不良结局相关。而VCA IgA阳性与血清LDH升高及中高危国际预后指数有关。临床和体外实验均提示,提高剂量蒽环类药物能够克服EBV不良影响。多组学分析发现,与EBER阴性患者相比,EBER阳性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的基因拷贝数变异特征。其中,MHC Ⅰ/Ⅱ类分子的拷贝数缺失导致了病毒感染的激活和抗原呈递介导的免疫应答受损。此外,EBER阳性患者还存在显著高频的致癌基因突变(TET2、DDX3X、MYC、STAT3、TNFAIP3、TNFRSF14和LYN),以及致癌信号通路(Wnt、JAK-STAT、NF-κB和BCR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结论EBV感染参与了DLBCL肿瘤进展,并有着显著差异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特征。提高蒽环类药物的剂量或将克服EBV带来对临床不良预后的影响。背景剖析EBV+DLBCL进展和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EBV+DLBCL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研究表明circRNA在肿瘤生长、进展、转移和耐药中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前circRNA在EBV+DLBCL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方法应用Illumina HiSeq测序仪检测8例EBV阳性DLBCL患者和5例EBV阴性DLBCL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ircRNA的序列以及表达。检测100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ircRNA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ircRNA表达与EBV感染情况、临床指标和疗效预后的关系。通过Northern印迹杂交术、RNase R消化和放线菌素D处理鉴定circRNA环形结构。通过RNA pull down技术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ircRNA特异性结合的miRNA。分别构建circRNA/miRNA过表达细胞株观察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药敏感实验等生物学行为。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重要分子的表达情况。构建淋巴瘤动物模型分析circRNA对肿瘤细胞生长及化疗药物疗效的影响。结果circEAF2在EBV+DLBCL淋巴瘤组织中显著低表达,且circEAF2低表达水平与EBV+DLBCL患者的化疗耐药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circEAF2的封闭环状结构不受RNase R影响,不易降解。体内外实验表明,过表达circEAF2促进EBV+DLBCL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提高阿霉素药物敏感性。RNA pull down实验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EBV源miR-BART19可被circEAF2特异性结合,以达到促进淋巴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过度增殖和提高阿霉素药敏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circEAF2通过调控miR-BART19/APC轴来抑制Wnt/β-cantenin信号通路,最终抑制了EBV+DLBCL的恶性进展。结论circEAF2表达降低与EBV+DLBCL细胞恶性表型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circEAF2通过作用于miR-BART19来调控APC靶基因和Wnt/β-catenin通路表达,抑制EBV+DLBCL的进展和耐药。提示circEAF2可能作为EBV+DLBCL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和靶向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Neuro-2a细胞与原代神经元的PQ致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线粒体分裂在PQ致神经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从体外与体内层面,通过基因敲低及过表达技术阐明NR030777在PQ致神经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与机制,以期其能成为PD新的防治靶点。最后,检测活性氧介导的lnc RNA与circ RNA m6A表达谱的变化,探索PQ致神经元损伤可能作用机制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罹患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的言语、进食及面部美观等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同时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NOTCH信号通路自发现至今,已经有许多的研究报道指出它的异常表达和突变会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根据TCGA数据库数据发现NOTCH1在头颈部鳞癌中突变率高达18%。N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慢性间歇低氧(CIH)为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心血管系统损害是OS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其重要病因。明确CIH相关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对OSA相关心血管系统损害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重要的转录因子,可以通过调节血管氧化应激及炎症而调节血管功能;较少研究关注PPARγ在CIH诱
第一部分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膝关节软骨、软骨下骨以及髌骨下脂肪垫的影响目的:动态观察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和髌骨下脂肪垫三个关节组分的影响,从时(不同时间点)和空(不同组分)二个视角了解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膝关节健康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均分为安静对照组(Sedentary group,SED)、低强度跑步组(Low-intensity running group,LIR)、中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其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多个器官损害。有一些研究报道肝脏也是其系统性损害的靶器官之一。然而OSAHS往往合并肥胖,而肥胖也是肝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有些研究结果提示在校正肥胖等混杂因素后,两者之间并没有相关性。总的来说,大部分与此相关的
目的:肝癌侵袭转移和耐药是不良预后及进展的主要原因,肝癌是典型的富血管恶性肿瘤且存在血管生成拟态。Regorafenib于2017年被FD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肝癌的二线治疗药物,但是Regorafenib在肝癌转移中的治疗功效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旨在考察Regorafenib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及VM形成的影响并探明相关分子机制。长期用药,Regorafenib面临耐药风险,前期我们已筛
研究背景PH(pulmonary hypertension,肺高血压)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肺小血管重构、肺血管阻力增加和继发性右心衰竭。大量文献表明PASMCs(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迁移是PH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ZIP12是锌转运蛋白家族的一员,可将细胞外锌离子转运至细胞内。最新的研究发现,ZI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类型。DLBCL在组织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存在着异质性,因此仍有40-50%患者出现治疗失败,如难治、复发。ABC亚型DLBCL(ABC-DLBCL)较其他亚型预后较差。由于难治/复发ABC-DLBCL形成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缺乏此类患者治疗的理想手段。RDM1(RA
背景与目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特征性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婴幼儿期最常见致死性神经遗传病。SMA的致病基因为运动神经元生存(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基因1,编码的全长SMN蛋白参与前体信使RNA(pre-m RNA)的剪接、轴突生长和协同Bcl-2蛋白家族抗凋亡等
研究背景: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异常升高诱导的代谢性炎症在胰岛β细胞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激活是FFA触发代谢性炎症的途径之一。但目前对改善代谢性炎症尚缺乏靶向干预措施,TLR4介导的β细胞代谢性炎症损伤机制仍未阐明。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抑制TLR4活性或表达可拮抗高脂饮食所致的胰岛素抵抗,减轻脂毒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