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引入中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潮。中国共产党从国内实践出发,总结了建国以来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和七种渠道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推动了中国协商民主的迅速发展。人民政协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协商民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处于迅速发展期,但是,“协商民主”、“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概念从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民主制度的顶层设计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学术界多是从统一战线和政党制度的角度,在政治策略和工具意义上理解人民政协。学术界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具有滞后性。然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人民政协自身发展的实践需要,都要求我们从协商民主的视角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民主问题,尤其是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的语境和实践。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牵引下进行的,没有什么理论能够脱离这一点而直接发挥作用。所以,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逻辑下,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的建构思路、体系内容、构成要素、理论定位等内容,分析中国特有的协商民主模式,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本文由六部分组成,分为导论和五章正文。导论部分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界定,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研究方法的确定,以及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第一章探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本章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等三个维度入手探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基础。本章将从五个阶段分析政协协商的实践经验:一是建国前“三三制”政权时期中国协商民主的萌芽;二是1949—1954年,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产生;三是1954—1978年,政协协商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发展;四是改革开放后政协协商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五是2006年以来政协协商的全面深入发展。本章梳理了历史上每个阶段所形成的协商民主形式和要素,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阶段的认识,为下文分析中共关于理论建构思路或逻辑奠定实践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的建构思路和理论的价值诉求。在前两章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旨在揭示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的建构思路与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下简称“四个民主”)。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从“参与”(具体包括“四个民主”中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和“监督”(即“四个民主”中的民主监督)的视角对人民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建构逻辑。在这一逻辑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和价值诉求,这些内容构成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规范理论。第四章具体分析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的构成要素。上一章从规范理论的角度整体阐释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本章从应用理论的微观视角讨论理论要素的内容及其发展完善的问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形式与程序四个方面。一方面对已有实践尤其是地方实践中的一些创新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分析中央的一些新提法和新判断。第五章分析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定位、理论贡献与正当性。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中,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政协协商与其他六种协商渠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贡献在于其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的协商民主形式。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这种民主模式有助于解决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潜在的“群体极化”等问题,并能够将国家机构和社会民众有效的联系起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正当性源自于其价值追求、程序发展的合社会历史性,源自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设计具有有效性。